1986年,在卡扎菲的带领下,利比亚满怀信心,觉得靠着花大钱买来的武器装备,能够搭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墙。
没想到,美国突然搞了一次空袭。
只用了11分钟,就把价值超过60亿的武器给炸得七零八落,震动了整个世界!
01.
那会儿,冷战的阴云还在全世界弥漫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相对峙,针锋相对,在各个方面都拼得不可开交。
在军事谋划上,“大陆军主义”的思想根基非常稳固,每个国家的将领在兵棋演练时,总是把重点放在坦克和大炮的数量,以及它们的性能上。
在战场上,陆军才是主角,飞机嘛,不过是帮忙打打酱油的辅助兵器,至于军舰嘛,主要在关键时刻凑个热闹,起到点缀作用。
战场吗,似乎总是习惯性地展现出炮火纷飞、钢铁如潮般奔涌的那种老套画面。
利比亚的卡扎菲,这个性格怪异的北非领袖,虽然在国际上游走自如,但因为一些激烈的动作,彻底惹恼了美国。
面对美国的制裁又或者那“死亡线”一说,卡扎菲的回答挺直白:出钱买武器!
靠着石油买卖赚来的大笔财富,他大步跨进苏联的武器储备,开启了一场疯狂的采购狂潮。
那段时间,米格战机、防空导弹、主战坦克、护卫舰这些当时算得上顶尖水平的武器装备,就像洪水一样源源不断地运到利比亚的的黎波里。
卡扎菲得意洋洋,坚信用巨资买来的这些装备已经在利比亚的门前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任何试图侵犯的敌人都会在这里败退、沉没。
他心里充满了期待,盼望着和美国来一场痛快淋漓的经典对抗,在沙滩战场上、炮火四起中拼个你输我赢。
卡扎菲绝没想到,美国早就把传统战争的剧本彻底打碎,一场颠覆认知的新型战事正悄然酝酿中。
1986年4月15日凌晨,美国可没有派大批登陆舰,也没有调动庞大的地面部队,而只是搞了场看似普通的“演习”,就这样拉开了战争的帷幕。
三艘航母战斗群带着几百架飞机,气势汹汹地在利比亚门口晃悠,明显带着挑衅的味道,就像是在向卡扎菲扔话:“打过来呀!”
利比亚那边像是面临大敌一样,防空雷达一直开着,24小时不停,紧张盯着美军的一举一动,生怕漏掉啥。
两天时间里,美军就一直在炫耀武力,搞得挺厉害,接着又收兵撤了,占得那阵势一下子就缓和下来,利比亚的人都觉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觉得没事了,危机似乎也就过去了。
却没想到,真正的暴风雨正悄悄向他们逼近。
夜幕再次降临时,黑暗变成了美军最可靠的保护伞。
这不算是一场一般意义上的战斗,更像是对对手神经网络的一次精准“微创手术”。
美军的电子战几率先亮相,它们像幽灵一样在夜空中穿梭,瞬间发出强烈的干扰信号。
转眼间,利比亚投入大量资金打造的苏式防空网就瘫了,雷达显示屏全是雪花,防空系统完全变成了“瞎子”。
同时,指挥部的通信线路也不翼而飞,电话像是哑巴一样失去了作用,全利比亚军队仿佛双眼被蒙上,耳朵堵住了,整个局势变得一片混乱,大家都惶惶不可终日。
紧接着,英国基地派出的F-111战斗轰炸机长途跋涉几千公里,而海军的A-6攻击机也是从航母上呼啸而出,直冲云霄。
在黑夜和电子干扰的双重掩护下,飞机们沿着事先安排好的航线,仿佛没了人似的,直直朝着利比亚的关键目标飞去。
炸弹没有像过去那样炮轰士兵的战壕,而是准确打中了利比亚的“心脏”和“神经”——防空指挥中心、雷达站、机场跑道、军火仓库这些要害设施。
试想一下你穿得满满当当,严肃警惕,就等着在自家院墙外跟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可谁知道,敌人根本不打算和你正面冲突,他们悄悄翻过院墙,一眨眼就弄坏了你的电力、通信线以及监控设备。
你的战机还没启动引擎,就已经在停机坪上变成了碎片;你引以为豪的防空导弹,还没来得及听到发射命令,就和发射架一起被送上了天。
整个流程不过十几分钟,美军就轻松搞定了任务,几乎没有人员伤亡,还帅气地返回了基地。
卡扎菲花了上百亿美金打造的钢铁防线,在这么短时间内,变成了一片冒着黑烟的废墟。
这令人震惊的一幕,让整个世界都哗然,不少人都在感叹:原来打仗还能这么玩!
02.
远在莫斯科的苏联元帅们,一听说利比亚那边的惨状,心里头真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利比亚用的大部分防空设备,基本都是苏联出口的“猴版”货,技术上面是一路传下来的。
美国轻轻松松就能搞瘫利比亚的防空体系,难道就说明将来在战场上,华约那种看起来坚不可摧的空中防御网,也会被美方用类似的招数给撕开不成?
这种说不出的无助感,让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们都感到心惊胆战。
苏联一直以来都以那强悍如钢铁般的军事实力和严密无缝的防空体系让人刮目相看。
在他们的谋划里,凡是胆敢进攻的对手,都可能被铺天盖地的武器和兵力淹没在一片“海洋”之中。
可是,利比亚战场上那短短十几分钟的残酷一幕,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苏联的脸上。
一旦军队的神经中枢——通信、指挥、情报这些核心系统遭到破坏,再牛的兵力也会一下子瘫痪,变成任人宰割的对象。
这次空袭,成了苏联军方内部关于“军事技术革命”大讨论的引爆点。
在眼前压力巨大之时,苏联只好急忙拿出不少资源,全力赶上电子战和精准导引技术的发展。
在地球的另一头,那庞大的东方国家——中国,也敏锐地察觉到这次空袭背后隐藏的深刻变革信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那会儿,中国军队在军事理念上,挺依赖“人民战争”和“大陆军主义”,这两方面的重视程度,甚至比苏联还要高点。
多年以来,中国军队一直相信凭借人数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陆军在部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几乎占据了绝对的领导位置。
利比亚上空那一道划破黑夜的闪电,就像一声震耳欲聋的雷鸣,直冲进了中国军事策略专家们的脑海里。
经过这场冲突,大家都很明白了,未来战场的残酷程度,远比想象中要厉害得多:未来的战争,主角已经不再是到处都是的步兵和坦克大军了。
在这个信息化作战的时代,战局的胜败可能在双方兵士还没碰面之前的几分钟里,就已经被那些看不见的电磁波和信息传递所决定了。
为了更好地研究美军的作战策略,我军举行了不少高级别的研讨会和兵棋推演,搞得挺频繁的。
经过多次深究和讨论,大家都达成了共识:一定要拼了命地推进军队的信息化改造,不能有半点犹豫。
在这个战略思想的带领下,有限的军费逐步向海空军、电子信息技术、精确制导武器等重点领域偏移,进行有针对性的投入。
从军队的最高层布局到基层的训练操作,从武器装备的研发突破到军事人才的培养体系,整体上展开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军事变革在中国大地上全面铺开。
可以说,这场在利比亚上演的空袭,真正为中国军队日后在信息化浪潮中追赶甚至某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打下了关键的基础和伏笔。
这个时代,确实不一样了!
虽然战火的烟尘渐渐消散,但它留下的影响可是深远得很!
美国这次的单方面军事行动,在联合国那儿闹得沸沸扬扬,很多国家都直言不讳地说这是“国家恐怖主义”的作为。
军事行动难免会带来不少平民伤亡,这也让美国在道义上难以洗清的污点,被国际社会普遍谴责。
卡扎菲在这场生死考验之后,作风明显变得更加克制,显得更加谨慎了许多。
他甚至在过了好些年之后,主动放弃了核计划,想着借这个机会,缓和一下和西方世界的紧张局势,试图走向和解。
翻看这段历史,大家都能看出,用炸弹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搞定一个安全上的威胁,但要从根本上化解一个国家深层的政治和社会矛盾,可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得耗费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之以恒。
1986年那场只持续了十一分钟的空袭,虽然没能立即带来问题的解决办法,但用一种非常震撼的方式,彻底改变了大家对战争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