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史上最亏买卖:720万甩卖阿拉斯加,普京看了都沉默
这事儿啊,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那时候的沙皇俄国,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憋屈。
刚在克里米亚战争里被英法联军揍得鼻青脸肿,脸面丢尽了不说,国库里更是跑耗子,穷得叮当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坐在冬宫里,瞅着地图上的阿拉斯加,心里直犯嘀咕。
那块地,一百七十多万平方公里,大是真大,可天寒地冻的,除了毛皮商人和几个东正教传教士,连个鬼影子都难见着。在沙皇眼里,这纯粹就是个赔钱货,每年还得投钱进去维持着,简直是个无底洞。
更要命的是,旁边还卧着个虎视眈眈的英国。当时英国佬控制着加拿大,跟阿拉斯加就隔着一条线。沙皇心里门儿清,就俄国那点海军家底,真要再跟英国人干一架,这块远在天边的飞地,人家不出一个星期就能给你端了。
与其等着被抢走,一分钱捞不着,倒不如找个下家给卖了,换点现钱回来救急。你想想看,1861年沙皇刚搞了农奴制改革,解放农奴是要给地主补偿的,那钱从哪来?国库早就空了,卖地就成了最现实的选择。
找谁呢?英国是死对头,肯定不行。放眼望去,就剩那个刚冒头的美国佬了。美国当时跟俄国关系还不错,没什么大利益冲突,而且卖给他,还能顺道给英国人上点眼药,何乐而不为。
于是,一笔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交易就这么拍板了。720万美元,打包出售。
您可能对720万美元没啥概念。这么说吧,折合下来,一英亩土地才两美分,一平方公里不到五美元。这价钱,搁现在北京上海,你连个像样点的卫生间都买不下来。
消息传到美国,美国人自个儿都炸了锅。国会里一帮议员指着国务卿西华德的鼻子骂,说他是个败家子,花这么多钱买个“大冰柜”回来干嘛?当时的美国报纸漫画,全是讽刺西华德的,管这笔交易叫“西华德的蠢事”。
可西华德这老兄顶住了所有压力,他坚信这块土地的价值。嘿,你别说,还真让他给蒙对了。
交易达成后没过多久,三十来年吧,阿拉斯加的克朗代克地区就发现了滔天金矿,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淘金热,无数人一夜暴富。当初那些骂西华德的人,脸都被抽肿了。
这还不算完,到了20世纪,更大的宝贝被挖了出来——石油。普拉德霍湾油田,北美最大的油田,光是这个油田的价值,就够把阿拉斯加买回来几千几万次了。
如今的阿拉斯加,不光是资源宝库,更是美国的战略要地。它让美国成了北极国家,在北极理事会里有重要话语权。冷战时期,美国沿着阿拉斯加北部海岸线建了一长串的“远程预警雷达站”,眼睛就死死盯着苏联那边,但凡有轰炸机过来,第一时间就能发现。
普京站在这片曾经的俄国土地上,心里能是啥滋味?估计五味杂陈吧。眼前是美国的空军基地,脚下是滚滚的石油美元,而这一切,本该是自家院子里的东西。
现在俄罗斯国内总有些声音,喊着要“收回阿拉斯加”。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民族情绪的发泄,听听就得了,谁要当真谁就傻了。
从法理上讲,当年白纸黑字的条约签得明明白白,国际社会都认。你想反悔?门儿都没有。
动手抢?那更是天方夜谭。跟美国开战,借他个胆子他也不敢。乌克兰就在家门口,背后只有有限的支持,都打成了一锅粥。跑去跟世界头号军事强国抢地盘,那不是疯了是什么。
所以,这事儿压根就没“如果”。
阿拉斯加的这笔交易,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个挺深刻的教训。它不是沙皇一时糊涂的昏招,反倒是当时俄国在国力衰败、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能做出的最不坏的选择,是一种断臂求生的无奈。一个国家,一旦落到了需要变卖祖产来度日的地步,就别指望能做什么划算的买卖了。你手里的牌太烂,就只能任人宰割。
说到底,历史这东西,不能总站在上帝视角去评判古人是聪明还是愚蠢。他们在自己的那个时间点上,面对的是一团乱麻,能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就算不错了。阿拉斯加的悲剧,根子不在于那720万美元,而在于那个让俄国只能接受720万美元的虚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