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回到国内后,办了两件事。
我们先说第一件:
他一下飞机,连好好休息都顾不上,就急匆匆把自己最信任的“得力干将”都叫到了克宫。
这次通报会的阵容堪称豪华:
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外长拉夫罗夫、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
还有,久未露面的俄军参谋长格拉西莫夫。
换句话说,把管钱、管外交、管内政、管打仗的核心人物全叫来了。
按照常理,普京应该会在这种场合宣布一些重要决定。
特别是外界都在猜测的那个话题——停战准备。
结果呢?
普京居然一句都没提!
从这次会议能看出来,普京目前的状态是:
既不急着摊牌,也不急着收手,而是要继续观察形势发展。
他把所有核心人物都叫来。
不是为了宣布重大决定,而是为了确保大家在关键时刻保持一致。
这种做法说明,他认为当前的较量还会继续一段时间。
第二件事。
乌克兰空军16日称,俄罗斯方面15日夜间到16日凌晨向乌克兰发射一枚弹道导弹和多攻击型无人机。
乌军防空系统,击落了61架无人机。
你看看这个时间点:
普京刚从国外回来,数小时前还在谈和平进程,转眼就下令发动这样规模的攻击。
这个反差够大的吧?
为什么要这么做?
前脚说和平,后脚就“下重手”?
这是在释放压力。
就像谈判桌上,一边说要合作,一边展示自己的实力。
告诉对方,我有和平的意愿,但也有继续打下去的能力。
愿意谈,但条件必须符合自己的要求。
谈不拢的话,该怎么办还怎么办。
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其实很常见。
这叫做“胡萝卜加大棒”。
一手拿胡萝卜,表示愿意谈判,给对方希望;
一手拿大棒,展示自己的实力,给对方压力。
这种策略的核心逻辑是:
让对方知道,和我合作有甜头,跟我对抗有苦头。
61架攻击型无人机,这个数字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这不是,随便放几个烟花意思意思。
而是一次有规模、有目标的军事行动。
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动,显然是经过精心计算的。
从目标选择看,苏梅、顿涅茨克、切尔尼戈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这些都是前线重要区域。
这说明俄方的军事行动,仍然保持着战略针对性。
基辅方面气愤,这完全可以理解。
你想想,刚刚听说对方可能有和平意愿,正准备松一口气,结果马上就挨了一轮轰炸。
这种心理落差,任何人都受不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也说明了当前局势的复杂性:
没有人能够简单地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一边谈判,一边打
一边谈判,一边打。
其实,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在国际中屡见不鲜。
关键是要理解:
每一个行动,都服务于他的整体战略目标。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连续发动五次战役,把美军从鸭绿江边一直打回到三八线以南。
打得美国人懵了:
这中国军队怎么这么能打?
就在这时候,1951年,停战谈判开始了。
注意,不是停止打仗了才开始谈。
而是一边继续打,一边开始谈。
这一谈就是两年多,整整两年多时间里,朝鲜半岛上天天有炮声,板门店的谈判桌上天天有争吵。
直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才签署。
为什么要这么干?
其实很简单:
如果你手里没枪,跟一个拿枪的人谈判,你觉得谁说了算?
人家拿枪指着你,说“把钱交出来”,你会乖乖掏钱包。
如果你也有枪,人家就得考虑考虑:要不要坐下来谈谈怎么分这笔钱?
朝鲜战争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军队用实力证明了:
你美国能打,我也能打,而且我还能打赢。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才愿意认真谈判。
当时说得特别明白:
“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
翻译过来就是:
我做好了跟你打到底的准备,但如果能早点结束,那更好。
我有诚意,但我不怕你。
愿意谈,说明我不是完全不讲理;
还在打,说明不是可以随便欺负的软柿子。
这两个信号一结合,对方就得掂量掂量了。
这是在争夺谈判的主动权。
今天你在战场上占了便宜,明天在谈判桌上说话就硬气;今天你打了败仗,明天就得在某些条件上让步。
战场的胜负,直接影响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
说到底,这符合人的基本心理。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
你让他看到好处,他就想要;
你让他感到威胁,他就会退缩。
“边打边谈”恰恰同时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谈判给了对方获得好处的希望,继续的军事行动给了对方威胁感。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认真对待谈判,因为这是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选择。
拳头硬了,说话才有人听。
快速达成协议,很难
当地时间8月16日。
特朗普称,他已完成与普京的会晤,并同泽连斯基及多名欧洲领导人进行了电话交流,包括北约秘书长。
然后呢?
特朗普飘了。
特朗普表示,泽连斯基将于18日到访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并与其会面。
在声明中说:
“如果一切顺利,我们之后会安排同普京的会谈。”
你听听这话,多自信!
问题是,特朗普可能想多了。
为什么这么说?
还记得刚刚特朗普和普京的会面吗?
那可是“翻车”得一塌糊涂。
普京在国际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他会因为特朗普一句话,就改变自己的战略目标吗?
太天真了。
而且,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代价。
这种情况下,谁都不愿意轻易妥协。
特朗普觉,得自己几天就能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国际冲突的解决,从来不是靠几次会议就能搞定的。
背后涉及的利益博弈、历史恩怨、地缘考量,哪一样都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你的收益,可能就是我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快速达成协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乌克兰的选择
8月15日,特朗普在和普京会晤后,接受了福克斯新闻的采访。
当被问到对泽连斯基有什么建议时,特朗普说了这么一句话:
“必须达成协议,没错。俄罗斯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而乌克兰不是。”
你听听这话,多直白!
翻译过来就是:
别硬撑了,人家比你强,你认栽吧。
现在摆在泽连斯基面前的,基本上就是两个选择:
选择一:妥协。
按照特朗普的建议,坐下来谈判,该让的让,该认的认。
好处是可以结束战争,减少损失;
坏处是可能要割地,而且在国内上很难交代。
选择二:硬撑。
继续坚持不妥协的立场,死磕到底。
好处是可以保持道德高地,在国际上赢得同情;
坏处是战争可能继续拖下去,损失会更大。
这两个选择,哪个都不好选。
选第一个,可能被骂;
选第二个,可能把国家拖垮。
反观普京那边,为什么他不着急谈判呢?
道理很简单:时间站在他那边。
俄罗斯虽然也有损失,但它的家底比乌克兰厚。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战略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
既然还有机会拿到更多,为什么要急着收手呢?
复杂的事情,就不可能用简单的方式解决。
俄乌冲突复杂在哪里?
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涉及到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欧盟、北约等多方利益。
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立场、诉求和底线。
你想用一句话、一个时间表就把这么多方的矛盾全部解决?
特朗普的“一句话结束战争”之所以行不通。
不是因为他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对问题的认知就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