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优先”口号下的社会撕裂:极右翼政党如何利用经济焦虑重塑日本政治格局
在2025年7月的日本参议院选举中,一个成立仅5年的极右翼政党——参政党——斩获14个议席,国会席位猛增至15席,成为改选的最大黑马。 更令人意外的是,该党支持者中高达97%的人认为“现在的自民党比安倍时期更差”,而40岁以下选民竟有一半将选票投给了包括参政党在内的民族主义政党。 这一结果连党首神谷宗币本人都直言“没想到能获得这么多支持”。
经济低迷与排外情绪的合流
参政党的崛起路径与欧洲极右翼政党如出一辙:经济停滞、物价上涨、民众获得感下降成为其生长的沃土。 全球通胀和日元贬值推高了日本食品等必需品价格,而工资增长却迟迟未能跟上。尤其让日本民众感到刺痛的是,外国游客在日本的强劲消费与本地人的生活压力形成鲜明对比。 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着“政府优待外国人”的不实言论,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焦虑。
参政党精准捕捉到这种情绪,提出将粮食自给率提升至100%、减税、限制外国人投资等主张。 其核心口号“日本人优先”虽被批评为排外,却让许多选民感觉“该党在做有利于全体日本人的事”。 大阪经济大学副教授秦正树分析,这一口号巧妙暗示其他政党在推行“敌视日本人”的政策,从而引发共鸣。
社交媒体时代的政治动员革命
与传统政党依赖后援会和业界团体不同,参政党将主战场放在社交媒体。 其YouTube频道粉丝从初创时的2800人暴涨至46万,在TikTok、X等平台也极为活跃。 早稻田大学教授田边俊介指出,激发情绪的负面信息在社交媒体更易传播,参政党正是通过放大“不安”和“被边缘化”情绪,成功吸引大量不满现状的选民。
这种策略尤其对年轻人有效。 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此次选举中18-19岁群体投票率仅43.06%,比整体低约10个百分点。 但支持参政党的年轻选民却明显增加。 23岁的政治专业学生坂本莉娜道出许多同龄人心声:“年轻人不去投票是因为不了解政治,不了解是因为不关心,不关心是因为不期待——反正改变不了什么。 ”这种绝望感反而让擅长情绪动员的极右政党有机可乘。
自民党的困境与政治右倾化
参政党的成功部分源于自民党支持者的倒戈。东京大学教授境家史郎观察到,曾在安倍时期支持自民党的保守选民开始流向极右翼政党。 自民党在“黑金”丑闻后形象受损,岸田文雄、石破茂等领导人被批评“保守色彩不及安倍”。
为应对参政党的挑战,自民党不得不向右调整政策。 石破茂首相设立“与外国人有秩序共生社会推进室”,被广泛视为对参政党“限制外国人福利”主张的回应。 分析认为,在权力结构趋于复杂的国会中,参政党可能成为“少数决定性力量”,通过政治交易推动其主张进入政策层面。
社会分裂的预兆
选举投票日前夜,参政党在东京的竞选集会吸引逾2万人,支持者与反对者对峙甚至发生推搡,这在日本选举中相当罕见。 一方面,70岁男性参加“挺石破”集会,担心“右翼议员成为首相反会走向排外主义”;另一方面,45岁的工藤正雄坦言投票给立民党只为“惩罚自民党”。
这种分裂也体现在地域层面。 东京等大城市家庭收入高、教育机会多,地方则相反,两者生活在不同圈层。 参政党在首都圈、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选区均有所斩获,显示其影响力从特定群体扩展至全国主要都市圈。
右翼历史观的回归
参政党的主张超出经济范畴,涉及历史修正主义。 党首神谷宗币否认日本侵华罪行,该党成员高堀亮太郎声称“日本是侵略国家的观点损害年轻人自尊”。 他们要求构建“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推行“自尊史观教育”、删除宪法第九条和平条款。
清华大学教授刘江永指出,极右翼势力在日本政坛已渐成气候,而主张改善民生、对外温和的中左翼政党则“抬不起头”。 这种局面可能导致日本对外政策更加激进,值得周边国家警惕。
现实是矛盾的:尽管排外情绪升温,但日本上半年访日外国游客超2000万,消费额创8.1万亿日元纪录。 日本多地遭遇“过度旅游”,地方应对能力已达极限。 面对这些结构性矛盾,参政党并未提出妥善解决方案,而是继续利用焦虑获取政治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