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郏县一位老板的经历,最近让人警醒:急用钱时借了4.5万网贷,实际到手只有2.59万,近2万被当成“手续费”扣掉;合同里藏着86个没签名的出借人,还完3.7万后居然被起诉……
网贷套路远不止这一桩。今天就拆透最常见的3个坑,再告诉你怎么避开。
一、“低息秒批”的背后,可能是“砍头息”在磨刀
“无抵押、秒到账,利息低至3厘”——这话听着心动?小心!
很多平台先靠“低息”勾你签约,转头就用服务费、担保金、会员费等名目扣钱。比如借1万,到手只有8000,却要按1万算利息,这就是“砍头息”。更狠的是,这些费用往往不算进“利息”,实际年化利率可能高达60%,远超法律红线(司法保护上限为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4倍,当前约12%)。
新型变种套路:
捆绑隐形消费:
借款时被强制购买“借款保险”“会员套餐”,费用直接从本金扣除却不计入利息计算。有人借5万被扣1万保险费,到手4万却需还6.5万,年化利率飙升仍维权困难。
阴阳合同陷阱:
合同里标注低息,但附加协议暗藏“费用自愿承担”条款,实际执行时费用变相叠加成超高息成本。
手机回租贷伪装:
部分平台将借贷包装成“手机租赁”,以估价手机金额放贷,每日租金实为高利贷利息。王某借2万抵押手机,扣除多项费用后实际到手1.44万,月租金折算年化利率竟高达600%。
这些费用拆分、名目不透明的设计,就是让你算不清真实成本,稀里糊涂背上重债。
二、合同里的“小字”,可能藏着“霸王条款”
网贷合同密密麻麻,藏的坑比字还多:
虚拟债权人游戏:
首页不出具真实出借人,附件却“捏合”86名未签名的“出借人”(如张某案例),债权被多次拆分转让给第三方,还款后新“债主”继续纠缠。
复利+违约金双杀:
逾期后按天算复利(俗称“利滚利”),违约金翻倍叠加,债务雪球越滚越大。逾期1个月,利息可能翻一倍,让还款压力指数级上升。
信息掠夺条款:
要求授权读取通讯录、通话记录等敏感权限,逾期后直接骚扰家人、同事,甚至将个人信息打包售卖牟利。
诉讼代理权陷阱:
格式条款暗藏“默认债权转让给催收公司”,无需借款人同意即变更债主,C公司违规起诉张某即是典型案例。
这些条款看似“约定”,实则违法。多数人急用钱时忽略细看,签了字就等于被“套牢”。
三、催收的“软暴力”,比打骂更恶心
现在的催收很少动手,但套路更阴。
伪造司法文书施压:
发送伪造的法院传票、律师函,用“涉嫌诈骗”“全网通缉”等话术恐吓,谎称“再不还钱就坐牢”,利用普通人对司法程序的陌生感逼你多还钱。
精准社会施压:
针对上班族向单位群发“欠款通知”致失业(如小黄被公司开除案例);针对学生联系学校家长;散布经营谣言打击小微企业主,让借款人在羞耻和恐慌中被迫就范。
债务置换陷阱:
中介鼓吹“将高息网贷转为低息消费贷省息10万”,实则通过垫资养征信、包装资质等操作收取高额手续费,负债反而从28万升至35万。
接力骚扰链条:
债权多次转让给不同催收公司,换波人持续逼债,即便已还清仍被短信轰炸、电话骚扰全年无休。
有人因催收丢工作、亲友误解,陷入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越陷越深。
新增套路:监管套利与脆弱群体陷阱
身份伪装经营:
平台用“科技公司”“信息咨询”等壳身份掩盖放贷实质,违规后“换壳重开”逃避监管追踪。
诱导过度借贷:
针对大学生、小微企业主、困境人群推送“秒批”广告,诱导连环借款、以贷还贷,债务滚雪球致征信恶化。
混淆贷款概念:
将“分期缴费”包装成“消费贷”,误导用户在未明确借贷关系时即被强制负债(如点击广告被动转账致贷案例)。
4招避开网贷坑
1.选对平台:只找银行、正规消费金融公司(有“金融许可证”公示),拒绝无资质、宣传模糊的平台。
2.算清真实利率:用公式实际到账金额÷总还款金额算利率,年化超过四倍LPR上限(当前约12%)坚决不碰。警惕手机回租贷等伪装模式的超高隐性成本。
3.逐条审合同:重点核查出借人真实性、债权转让条款、通讯录授权范围,对费用拆分、复利计算等不合理条款要求删除或修改。
4.保留证据链:保存合同、转账记录、催收短信/录音、电子协议截图。遇套路立即投诉12378(银保监会)、报警或起诉维权。
法律依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禁止“砍头息”,利息按实际到手金额算本金;借贷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当前约3.0%)4倍的部分无效(司法保护上限约12%)。
2.《个人信息保护法》:
平台不得强制收集无关个人信息(如非必要通讯录、通话记录),泄露、贩卖个人信息可追究刑事责任。
3.《民法典》:
格式条款(如隐藏的高息、免责条款)未明确提示借款人注意的,无效;暴力或软暴力催收涉嫌违法。
4.债权转让合法性:
套路贷债权转让因基础债务违法无效;合法转让需通知债务人且不得损害其权益。
网贷的本质是“救急”,不是“跳坑”。真缺钱,宁可多跑几家银行,也别被“秒批”的糖衣炮弹砸中。
警惕:任何以“低息、不查征信、秒到账”为卖点的网贷,背后大概率藏着深不见底的套路。提前守住底线,才能真正保护自己和家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