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一大早,李律那篇掏心掏肺的长文,就在网上炸开锅了。咱说实话,平时刷到律师发的专业解读,没几个能让人一口气读完还不犯困的,但这篇不一样。他写的不是法条,是人心里头那道血淋淋的口子——那个被许姚家捧在手心养了足足二十八年、最后却没能留下的孩子。
李律这人,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法律人,可这次写的字句里头,那股子揪心的惋惜和对许姚家的疼惜,根本藏不住。他没用多少华丽词藻,就是平铺直叙地把那份痛剖开了给你看。用他的话说,生命这玩意儿,拒绝的权利或许只在自己手里?如果不是这样,那一天,真的称不上美好。字里行间都透着明白:许姚一家,那是实打实被剜走了一块心头肉啊!
好家伙,这篇文一出来,评论区直接成了泪腺决堤的现场。网友们的留言根本不用打草稿,一个接一个地往外涌:“受不了了,看哭了”、“不敢细想许妈的苦”、“好心疼柴桑大姐”、“这都几年了,每次提心都像被捅一刀”……怎么回事?这股子汹涌的共情哪儿来的?其实真不难理解。这些年,多少人跟着许姚家走过来的?从最初的错换疑云,到艰难寻亲,再到如今无法挽回的结局,每一幕都像刻在大家伙儿记忆里了。
网友们尚且如此,那许妈姚爸,那柴桑大姐,那一家子至亲呢?眼泪怕是早就流干了几回。每次提起那个曾经鲜活、跟他们一起吃一起住、血脉早已融入日常的孩子,那痛根本不是语言能描述的。外人讲起来或许是“不幸”,对他们,那是活生生切肤切肉的凌迟。你听听网上偶尔流出的视频片段,许妈姚爸哪次不是哭到声嘶力竭?柴桑大姐提起就泣不成声。那是二十八年的岁月啊,点点滴滴都刻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摸得着看得见的温度,如今只剩冰凉。
当年为了救那个孩子,许姚家历经万难找到了他的亲生骨肉至亲,这本身也算不幸中的一丝光亮吧?可最后的最后呢?结局走到今天这一步,任谁看了都得心里堵得慌。那种痛,不是外人一句“节哀”、“向前看”就能轻轻揭过的。真假的?这痛太真实了。说句实在话,网友们这会儿集体“破防”,根本不是被什么煽情文字带动的,纯粹是李律用朴实的笔触,又一次精准戳中了那个公众早已熟知、却依然无法释怀的巨大创口。这就是一种共同的情感投射:面对至亲至爱猝然离去,那种茫然无措、痛彻心扉的无力感。李律用“f”(法)与“爱”交织的方式点了一句重若千斤的话:生命的尊严,本质在于其对自我终结权的掌控。可惜,这个核心权利未能被那位年轻人亲手捍卫。
有人说时间能冲淡一切。时间或许能磨钝痛感的锋芒,可那份空洞和追问——“当初怎么就走到这一步?”——大概会像影子一样,长久地跟着许姚家人。李律的文字,像一个冷静而克制的号角,把这种复杂的、巨大的公共悲情又一次唤醒。它提醒我们,有些伤痕,即使千万人关注,也无法真正由外人分担。许姚家的痛,注定是他们要独自跋涉的漫漫苦旅。这世上最沉重的,莫过于生离死别,尤其当这种告别带着如此强烈的不甘和荒谬感时。
合上手机,心里头沉甸甸的。李律这篇文,不是故事会,没有大结局。它只是轻轻地,却也无比沉重地,再次把那关于生命、关于亲情、关于无法弥补的失去的永恒命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让人忍不住去想,好好活着,认真珍惜眼前人,大概是我们唯一能握住的微小确幸了吧。毕竟啊,对许姚家而言,那孩子存在过的痕迹,早已不是泛黄的旧照片,而是风里流动的每一声呼吸,是深不见底的心碎回响。这道理,值得所有人琢磨一辈子。 朋友们,你们身边有这样的触动时刻吗?欢迎分享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