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凌晨,印度东北部边境的夜空被150架无人机引擎的轰鸣撕裂。 这支由以色列“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和法国“神经元”隐身机型组成的混合编队,如蜂群般扑向缅甸掸邦北部的反对派武装营地。
短短48小时内,三波精准空袭连续发动:第一波斩首反对派最高指挥官阿克索姆;第二波趁葬礼现场二次打击,击杀两名副手;第三波摧毁弹药库与补给链。 全程“枭龙”战机升空监视,却未发射一枚导弹。 这场被印媒称为“辉煌行动”的突袭,以零人员伤亡的代价瘫痪一支武装组织,却暴露了传统防空体系在无人机蜂群前的无力——当算法与数据成为战场主角,边境安全的游戏规则正被彻底改写。
斩首凌晨的“手术刀”
7月13日凌晨2点,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军事基地悄然启动。 150架无人机分成三个编队,沿1600公里印缅边境的薄弱点渗透。 前排是以色列“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搭载32公斤高爆弹头,后排法国“神经元”隐身无人机负责电子干扰。 它们的共同目标:缅甸实皆省山区的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ULFA-I)指挥中心。
反对派指挥官的营地位于密林深处,依靠地形和无线电加密通讯隐匿行踪。 但印度侦察无人机提前三天锁定坐标——通过截获未加密的短波信号和热成像追踪,确认指挥官凌晨仍在指挥室开会。 1时47分,电子干扰机切断营地通讯;2时03分,12架“哈洛普”俯冲撞击指挥室。 爆炸冲击波掀翻屋顶,阿克索姆和5名护卫当场身亡。
此时,缅甸空军两架“枭龙”战机紧急升空。 但雷达屏幕仅显示零星光点:印度无人机群以15米超低空飞行,雷达反射面积仅0.1平方米,而缅甸老旧的苏制P-18雷达对低空目标探测距离不足50公里。 等“枭龙”抵达空域,无人机已返航印度领空。
葬礼陷阱与电子绞杀
7月13日上午9点,幸存的ULFA-I成员聚集密林空地,为阿克索姆举行葬礼。 人群点燃柴堆时,印度电子侦察机捕捉到密集无线电信号——葬礼现场未设电磁屏蔽,短波通话内容被实时破译。
11时20分,第二波40架无人机突袭。 这次采用“蜂群分工”战术:10架“神经元”释放全频段干扰,瘫痪营地通讯;30架“哈洛普”分三组锁定目标。 副指挥官加内什·阿索姆试图驾车逃离,被无人机俯冲贯穿车身;另一名指挥官普拉迪普·阿索姆躲进山洞,但洞口被精确制导炸弹封死。 现场19名武装人员死亡,伤者因通讯中断无法求救。
缅甸“枭龙”战机再度升空,却陷入两难:若发射SD-10空空导弹(单价200万美元)击落仅50万美元的无人机,成本比高达1:4;若降低高度追击,可能误入印度领空引发外交危机。 最终,战机仅在外围空域巡航监视。
后勤链的毁灭闭环
7月14日凌晨4点,第三波打击启动。 印度动用具备“复打能力”的升级版无人机:先遣队低空扫描地形,将弹药库坐标传输至后方;主力机群分三批次投弹,摧毁ULFA-I的3座军火库、7辆补给卡车和通信塔。 部分无人机完成首轮攻击后自动返航,装弹后再度出击补射,确保目标彻底瘫痪。
反对派武装的残存力量试图转移物资,但印度侦察机通过未熄灭的营火锁定新据点。 凌晨5时17分,最后一轮轰炸将30吨弹药引爆,火光映红半边天。 至此,ULFA-I的指挥链、后勤网、通讯节点全被切断。
“枭龙”升空不拦截的背后逻辑
空袭全程,缅甸空军6架“枭龙”轮流升空,却未采取实质行动。 这一“沉默应对”源于两国边境的灰色默契:2023年1月,缅甸“枭龙”曾越境轰炸印度米佐拉姆邦的钦民族军营地,造成7人死亡,印度当时也未拦截。
“枭龙”BlockII雷达针对战斗机设计,对低空小型目标探测距离仅30公里;而印度无人机群在10公里高度飞行,超出缅甸高炮射程。 若强行拦截,需穿越印度电子干扰区,战机自身可能失联。
缅甸防空体系的漏洞同样致命。 其主力是1970年代的苏制“伯朝拉-2M”导弹,拦截高度下限3000米,而印度无人机贴地飞行仅15-100米;9K33“黄蜂”防空导弹反应时间20秒,但无人机从越境到攻击只需120秒。
印度的战术革新与隐忧
此次行动首次验证印度“蜂群协同”体系:侦察机定位→干扰机压制→攻击机摧毁→复打机补刀。 无人机搭载GPS/格洛纳斯双模导航,空袭前三天还调用欧洲气象卫星数据,避开雷暴区域。
但风光背后藏隐忧:150架无人机全为进口装备,以色列“哈洛普”单价超600万美元;印度国产“鲁斯托姆”无人机故障率高达35%,实战中未敢使用。 更讽刺的是,2023年印媒曾造谣“缅甸枭龙全数停飞”,如今却靠外国无人机挣回颜面。
被低估的反对派防御漏洞
ULFA-I的溃败暴露草台班子的缺陷:指挥所用未加密短波电台通话;夜间营地不关灯;葬礼聚集无热成像屏蔽。 当印度干扰机切断通讯后,幸存者竟用手机联系外界,信号直接被定位。
缅甸军方的配合态度同样微妙。 空袭后,缅甸陆军公共关系处仅称“注意到边境异常”,未谴责印度越境。 分析认为,ULFA-I控制区临近中缅油气管道,缅甸借印度之手清除隐患,避免亲自出兵引发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