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新中国成立后,为何粟裕仕途不顺?陈赓:不受欢迎的两种人他都占
发布日期:2025-07-18 17:29 点击次数:74

参考来源:《粟裕传》、《陈赓传》、《开国将帅录》、中央军委相关文件等史料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58年8月的北京,暑热难耐。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正在进行中,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粟裕坐在台下,神情沮丧。

这位曾经在淮海战役中让蒋介石闻风丧胆的常胜将军,此时正面临着他人生中最为严峻的考验。

会议上,一些与会者对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指责他在军队建设中存在各种问题。

陈赓坐在不远处,看着这位老战友的处境,心情复杂。

会议结束后,他找到了几位相熟的同志,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后来成为了解读粟裕在新中国成立后命运的关键。

那一刻,没有人想到,这位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大将,竟会在和平年代遭遇如此的变故……

【一】战神的荣耀

粟裕,1907年8月出生于湖南会同县,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参加南昌起义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要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上了井冈山。

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里,他从一名普通的班长开始,凭借着过人的军事天赋和顽强的斗志,逐步成长为红军的优秀指挥员。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

他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战争,每一次都表现出色。

特别是在第一次反围剿中,时任红64师师长的他率部与兄弟部队一起,先后歼灭了张辉瓒师和谭道源师一个旅,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抗日战争期间,粟裕更是大放异彩。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他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在苏中地区,他指挥部队连续作战,创造了"七保三仓"、"五保丰利"等经典战例,让日伪军闻之色变。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的军事才能达到了巅峰。

1946年7月,他与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进行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歼敌5.3万人,这一胜利成为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

1947年,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重大战役。

特别是在孟良崮战役中,他指挥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的士气。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

这场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主要军事力量。

战役结束后,伟人评价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二】和平年代的重任

1949年,新中国成立。按理说,像粟裕这样的开国功臣,应该在新的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950年,第三野战军前委发出了《保证攻台作战胜利的几点意见》,成立了以粟裕为总指挥的前线指挥部,以3个兵团、12个军,共50万人的兵力,投入对台作战准备。

伟人当即决定:"解放台湾之战仍由粟裕指挥。"

朝鲜战争爆发后,攻台作战暂时搁置。粟裕被调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1954年10月,中央决定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粟裕被任命为首任总参谋长。

这个任命看起来是对粟裕军事才能的高度认可。

总参谋长是军队的重要岗位,负责组织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军事建设,指挥全国武装力量的军事行动。

粟裕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希望能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国家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

粟裕在总参谋长的位置上工作了4年多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他积极参与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努力学习现代军事知识,希望能够帮助人民解放军尽快实现现代化。

【三】微妙的变化

1958年,军队内部发生了一次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

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决定:"解除粟裕总长职务,由黄克诚任总参谋长。调粟裕任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两职务。他的具体工作在研究院。"

这个决定对粟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粟裕没有抱怨,也没有争辩。他默默地接受了这个安排,收拾起自己的物品,准备到新的岗位上继续工作。

在军事科学院,粟裕继续从事军事理论研究工作。

他把自己多年的作战经验和军事思想整理成文,为军队的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但是,那种指挥千军万马、纵横沙场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就在粟裕处境艰难的时候,一些老战友开始为他说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陈赓大将。

陈赓与粟裕在战争年代就是好友,两人都是解放战争时期脱颖而出的杰出军事将领。

陈毅曾经在给伟人的电报中写道:"我们二十多年来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

许多人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都急于撇清和粟裕的关系,而历史上和粟裕并无太多交往的陈赓却能仗义执言。

这种在落难时见真情的举动,让人们看到了革命战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陈赓还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后来成为了许多人理解粟裕遭遇的关键。

然而那一刻,陈赓的话语中既有对老战友的理解,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

【四】陈赓的深刻洞察

在粟裕最困难的时候,陈赓曾经对身边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受欢迎的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能力太强,另一种是性格太直。可惜粟裕这两样都占全了。"

这句话虽然说得很重,但却道出了粟裕在和平年代遭遇困境的深层原因。

先说第一种——能力太强。粟裕的军事才能确实是有目共睹的。

从苏中七战七捷到淮海决战,从孟良崮全歼74师到渡江解放南京,粟裕指挥的每一场战役都堪称经典。

更关键的是,这些战绩都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的。

淮海战役更是粟裕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他以66万解放军对抗国民党80万大军,不仅赢了,还是大获全胜。

战后统计,国民党在这一战中损失了55万人,基本上把江北的精锐部队全部葬送。

【五】性格的代价

再说第二种——性格太直。粟裕的直性子在战争年代是优点,在和平年代却容易得罪人。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当有人提出要全面学习苏联经验,按照苏军模式改造中国军队时,粟裕直接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认为苏联的经验当然要学,但不能照搬,中国军队有自己的特点和传统。

粟裕还具体举例说明:"苏军的坦克集团军适合在欧洲平原作战,但在我们这里的山地、丘陵地带就不一定管用。我们的军队善于运动战、游击战,这些优势不能丢。"

这些话确实有道理,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粟裕的判断是正确的。

【六】时代的错位

粟裕的遭遇,说到底是一个时代错位的问题。

战争年代需要的是能打仗的将军,需要的是敢于决断、勇于担当的指挥官。

那个时候,粟裕的直性子是优点,他的军事才能是财富。

每当前线传来粟裕的捷报,伟人总是非常高兴,经常说:"粟裕这个同志最会打仗。"

可是和平年代不一样。和平年代需要的是善于协调各方关系的管理者,需要的是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的政治家。

粟裕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更像一把宝剑,在战场上锋利无比,在和平年代却容易伤到自己。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解除粟裕的总参谋长职务。

从那以后,这位战神基本上就退出了军队的核心决策层。

粟裕自己也明白发生了什么。

他在后来的回忆中说:"我这个人确实不适合做和平年代的工作。"这句话说得很坦然,也很无奈。

【七】友情的温暖

陈赓对粟裕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革命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陈赓,1903年2月27日出生,比粟裕大4岁。

两人在战争年代就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讨论军事问题。陈赓很了解粟裕的为人,知道他是个纯粹的军人。

1958年粟裕遭到批判时,许多人都急于撇清关系,唯独陈赓站出来为他说话。

陈赓说:"粟裕根本不会打仗?那么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他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这句话说得掷地有声,充分体现了他对粟裕军事才能的认可。

据说,陈赓还私下里劝过粟裕:"老兄,你这个人太实在了,有些话能不说就不说,有些锋芒能不露就不露。咱们这些当兵的,要学会低调一点。"

粟裕听了只是苦笑:"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改不了了。"

陈赓叹了口气:"就是因为你改不了,所以才会有今天的结果。"

【八】特殊时期的考验

1961年3月,陈赓在上海病逝,终年58岁。粟裕失去了一位真正理解他的朋友。

进入特殊时期后,粟裕的处境更加艰难。

在京西宾馆,有人成立了他的专案组,开始查他的所谓问题。

1967年,当时,有人在国防工办也喊出了打倒粟裕的口号,贴出了打倒粟裕的大标语,说他是"二月逆流"的成员。

这个时候,周恩来出面了。

第二天在国防工办的造反派会议上,周恩来手里举着语录,厉声质问:"谁说粟裕是二月逆流的成员,你站出来!"

周恩来连说三遍,没有人敢站出来。粟裕这才得以保全。

据说,粟裕能够在特殊时期保全,还和林彪对他军事才华的欣赏有关。

林彪曾经对刘亚楼说:"粟裕尽打神仙仗。像豫东战役那样的仗,我是不敢轻易下决心打的。"

【九】迟来的正义

1984年2月,粟裕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他的一生,战争年代光芒万丈,和平年代备受冷落。

1987年9月,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决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人物分册"粟裕"条目中加上这样一句:"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判。"

1994年1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发表了文章《追忆粟裕同志》,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历史最终还了粟裕一个公道,虽然这个公道来得晚了。

粟裕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忠诚,什么叫做纯粹。

他的军事才能和直率性格,在战争年代让他光芒万丈,在和平年代却让他备受困扰。

这就是粟裕的命运,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
意昂体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