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近代军阀混战的年代,上演过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孙连仲这位国军高级将领,绝对能够跻身"最倒霉排行"的前列,他原本只是前往上海处理牙齿问题,然而返回驻地时却惊觉麾下的一万七千名部下全都集体投奔了红军。
突然间,身为一方统帅,手握万千兵马,转眼间却沦落到无兵无将的境地,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
被牙疼"坑"惨的上将
孙连仲确实是一位非常不平凡的人。他1893年诞生于河北省雄县的一个寻常农家,自幼年起就显露出了与众稍异的特质。
他17岁时参了军,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和过人的军事才能,一步步从小兵做起,最终爬到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的高位。
这段路途并非毫不费力地完成的,必须清楚当时的军阀混战,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孙连仲最早是跟着冯玉祥混的。1926年,冯玉祥在五原发表宣言,表明拥护国民革命,孙连仲随即响应,加入了国民党,共同投身于北伐战争之中。
靠着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他很快就升职加薪,到1928年时,他担任了陕甘"剿匪"总指挥,同时兼任青海省政府主席,并且还曾代理过甘肃省主席之职。
这履历放在今天,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佬"啊!
但是军阀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很,今天的盟友明天就可能变成敌人。
1930年,中原战事开启,孙连仲追随冯玉祥共同对抗蒋介石,他作为反蒋武装力量的领导者之一参与其中。
没想到战败后,他却在同年10月带着部队向蒋介石投诚了,部队后来转隶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这一转变使他由反蒋派转为亲蒋派,同时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931年,孙连仲的第二十六路军被派往江西,出兵中央苏区进行"清剿"。这应当是建功立业的良机,然而在第三次"清剿"时却遭遇大败而返。
军队退守江西宁都进行休整,军心萎靡不振,恰逢其时孙连仲的牙齿突然剧痛。
那年代可没什么好的医疗条件,他只好请假到上海去治牙。
出发之际,他将兵权暂时托付给第25师师长李松昆负责,接着领着家人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
谁能想到,这一去看牙,竟成了他军旅生涯中最大的转折点。
1931年12月14日夜间,孙连仲刚离去,赵博生作为其参谋长,与少数几位高级将领举行隐秘会议,商议决定进行武装反叛。
第二天,超过一万七千名军人,在赵博生等人的引领下,挥舞着红色旗帜,郑重宣告独立,整体加入了红军队伍。
孙连仲在上海处理了牙齿方面的不适,心情愉悦地计划返回部队进行指挥,然而当他抵达后,却惊讶地发现情况不对——他的部队已经消失不见,只剩下他自己孤身一人,成为了没有下属的指挥官!
被隐藏的红色力量
宁都起义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共产党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通过秘密活动取得的成果,这一事件体现了他们长期积累的努力和策略。
在孙连仲部队动身前往江西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在这支部队里暗中安插了"棋子"。
第二十六路军的首席参谋赵博生,实际是一名地下共产党员。除了他之外,还有董振堂、季振同等几位高级将领,也都秘密地遵循共产党的指挥。
宁都起义的准备阶段安排得非常周密,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刘振亚借助赵博生等人的力量,在军队内部暗中建立组织,广泛传播革命理念。
第二十六路军在经历第三次"围剿"的挫败之后,军心涣散,士兵们对国民党的怨言很多。这为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部队驻扎宁都期间,赵博生等人一直在等待时机。当得知孙连仲因牙疼离开部队后,他们认为时机成熟了。
赵博生马上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陈述了相关情形,并着手规划武装起义的方案。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反应,派遣使者与赵博生诸位进行地下碰头,共同商讨细节问题。
1931年12月14日晚上,赵博生把一些高级军官召集起来,告诉了他们起义的安排。会议商定,趁着孙连仲不在的时候,立刻开始行动。
次日,武装力量大规模起事。众多成员纷纷响应,都表示愿意加入革命军。
叛乱者迅速占据了宁都城,同时与工农红军建立了联络。红军方面随即派遣使者赶赴现场,为叛乱部队提供引导,协助其完成位置迁移。
这次起义给红军带来了巨大补充,人员数量显著提升,达到一万七千余人,且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同时收编了大批先进武器器材。
武装斗争爆发,红一方面军的人数由四万以上增加至六万以上,力量显著增强。
起义部队的高级军官也在红军中担任了重要职务。赵博生获委红军第五军团参谋长一职,董振堂、季振同等人士亦获提拔任用。
令人惋惜的是,赵博生未能见证革命的最后成功。1933年,他在黄狮渡之战中壮烈离世,终年三十三岁。
从"光杆司令"到抗日名将
孙连仲回到江西,发现麾下部队全都"倒戈",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蒋介石对此事极为恼火,不过因为孙连仲本人不在现场,他没有直接责任,凭借他早前的军事才干以及对于国民党的衷心,最终选择了不予以追查,反而在给予他重新组建军队的机遇。
1932年,孙连仲的部队进行了重新整编。
尽管起初地位远不如从前,他依靠卓越的用兵之术和百折不挠的意志,迅速重新赢得了军事界的尊重。
然而,一场关键性的战役彻底改变了他人对这位"国军最惨上将"的看法,这场战役发生在1938年的台儿庄。
全面抗战开启之际,孙连仲接到了出任第二战区右翼兵团司令长官的任命。
1938年春季,日军沿着津浦铁路向南方推进,目的在于攻占徐州。孙连仲接到指示,带领部队在台儿庄附近地区,负责阻挡日军的攻势。
面对装备优良的日军部队,孙连仲构思了精妙的应战方案,借助地利的便利和解放军数量上的优势,同日军进行了惨烈的街巷交锋。
台儿庄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最终解放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歼灭日军数千人,迫使日军撤退。
这是抗日战争第一阶段,解放军赢得的几次重要胜利中的一次,显著提升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孙连仲在这场战役里展现卓越功勋,因而迅速跻身抗日将领行列,终于摆脱了"无兵之帅"的耻辱名声。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期间,孙连仲仍旧在沙场上奋勇杀敌,带领部队参与了许多关键性的战斗。
1945年,他还代表国民政府在北平接受了日本投降,完成了从"国军最惨上将"到民族英雄的华丽转身。
命运多舛的晚年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冲突再度尖锐,进而引发了武装斗争。孙连仲身为国民军的高级指挥官,对于这场内战却并不抱有热忱。
他反复强调过,希望国共纷争能以和平方式化解,以免亲人之间兵戎相见,然而单方面的想法无法左右整体局势。
一九四九年,国民党在大陆战败,孙连仲随蒋介石撤离到了台湾。
在台岛,他获得了"革命实践研究院"院长的头衔,同时还担任其他要职,不过现已不再主管军事事务。这位曾经驰骋疆场的将军,开始了平静的晚年生活。
在台澎金马地区的时候,孙连仲经常追忆自己的从军经历,尤其记得那场由牙龈肿痛引发的"宁都之变"。
他曾在自述中抱怨时运不济,倘若当初不是牙龈发炎前往沪上就医,或许历史进程会改写。
他从不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懊恼,因为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斗争里,他为国家也为民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件事是他最为自豪的成就。
1990年,孙连仲在台北病逝,享年97岁。
作为近代中国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人生跨越了清朝末年、中华民国、抗日战争等多个时代阶段,目睹了国家近代历史的巨大变迁。
孙连仲的生平经历极富变化,充满重大转折,堪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状况的一个典型反映。
他的一次简单的牙疼治疗,竟然成为改变一支军队命运的契机一件表面上看是挫折的经历,反而可能是个体再度振作的关键节点。这或许就是时势的奇妙之处。
《——【·结语·】——》
孙连仲,一次前往上海治疗牙齿的简单选择,无意间彻底转变了他以及一万七千名军人的命运。
这位人物原本只是孤身一人,后来却成为了抗击日寇的杰出人物,他的人生转变向我们揭示了历史中的随机事件和人生发展的不确定性。
看完他的故事,我不禁想问:倘若彼时孙连仲牙齿未感不适,抑或决定在本地求医,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轨迹或许将截然不同。
信息来源:
民国国防部史政局编撰了《抗日战争关键人物口述史料》、《民国时期军事通览》,江西省宁都县志编纂委员会撰写了《宁都县志·革命历史资料篇》,台岛"国史馆"整理了《孙连仲将军档案文献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