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最近的举动,着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他竟然高调介入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这本该是商务部和白宫鹰派的范畴。
更让人意外的是,贝森特的表态与总统一天前的强硬言论截然相反,他突然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中美将达成“惠及两个伟大国家”的协议。
这种戏剧性的转变,不免让人好奇:这究竟是政府内部出了什么问题,还是策略上有什么大调整?贝森特这种“变脸”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深层考量?
要知道,最近华盛顿的对华政策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出口审批系统几乎瘫痪,法院还时不时给关税政策泼冷水,国内企业界也是怨声载道。
市场情绪也因此高度不稳,各种不确定性让人焦虑。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内爆”。
政策失灵:自毁长城?
特朗普政府的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在执行层面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反噬”。近期,大量美国企业集中提交申请,导致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的审批系统彻底“爆仓”。
数据显示,超过4300项出口许可申请积压,这让不少美国公司叫苦不迭。英伟达、西雅图光学公司等,都因为审批迟迟不下,面临着订单流失的巨大风险。
这些公司正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心中的焦虑可想而知。他们曾是政策的受益者,如今却成了直接的受害者。
美半导体工业协会等十余家行业组织,再也坐不住了。他们联合起来,向白宫发出紧急呼吁,要求政府必须尽快解决审批僵局。
包括中美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英伟达CEO在内的多位商业巨头,也都公开警告,若现状持续,美国企业将蒙受难以挽回的损失。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不仅如此,美国经济数据近期也亮起了红灯。7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仅7.3万人,远低于预期。摩根大通甚至发出了经济衰退的预警。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继续推行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政策,无疑是雪上加霜。它不仅没有达到“优先美国”的目的,反而让美国企业和经济先受了伤。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在美国国内也面临着严峻的司法挑战。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和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区法院,都曾裁定其政策越权或不合法。
虽然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暂时恢复了关税,但仍要求进一步辩论,结果尚未可知。政策本身的合法性都备受质疑,执行起来自然困难重重。
可见,所谓的“极限施压”政策,在实践中并未能压垮对手,反而首先压垮了自身的执行系统和经济利益。这为随后的政策转向,提供了强大的内部驱动力。
政策的混乱和反复无常,使得执行部门无所适从。这种自上而下的朝令夕改,正是造成出口审批系统瘫痪的根本原因。
财长的“越界”与掌舵
就在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陷入泥潭之际,财政部长贝森特突然站了出来,扮演起了“救火队长”的角色。他的介入,迅速改变了外界对美国对华策略的看法。
8月1日,贝森特在社交平台上那句“惠及两个伟大国家”的表态,就像一声惊雷。它与他此前一天威胁加征关税的强硬立场,形成了天壤之别。
贝森特不仅是口径变了,他还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政策设想。比如,他认为出口审批应该成为灵活的“策略工具”,而不是全面封锁的手段。
他还构想了“分级审批路径”,这意味着针对不同敏感度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审批流程,以此提高效率,避免一刀切的僵局。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贝森特这种“反常”的言行,特朗普总统却保持了沉默。这种沉默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一种默许,暗示贝森特在对华政策中的影响力正在迅速提升。
8月2日,美国商务部迅速响应,宣布启动“快速审批机制”,优先处理积压申请。首批放行的产品总价值就超过了6亿美元。这无疑是贝森特新思路的直接落地。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贝森特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原有政策框架失灵后,系统性地提出了一套新的、更务实的替代方案。他成功获得了高层的默许。
贝森特甚至呼吁中美两国最高层直接通话,以打破谈判僵局。这进一步凸显了他试图将对华政策从失控的对抗,拉回到务实对话轨道上的决心和行动力。
可以说,贝森特正是利用了政策失灵造成的权力真空,通过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成功实现了对对华政策主导权的“接管”。
“稀土换芯片”:交易的回归
随着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对华政策中影响力的显著增强,中美贸易谈判的实质性内容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它不再仅仅围绕关税问题,而是转向了更深层的利益互换。
在8月2日的谈判中,美方提出了一个“稀土换芯片”的意向,这让外界颇感意外。他们提议,以扩大中国稀土产品,如钕铁硼、铽、镝等的出口配额为条件。
作为交换,美方则要求中方放松训练级GPU芯片的出口审批。这种结构性的互换,标志着双方博弈的逻辑已经从意识形态的对抗,回归到了具体的利益交换。
中方在谈判中展现了其一贯的战略定力。中方明确拒绝将中俄能源贸易等非贸易议题纳入谈判,坚持贸易问题就应该聚焦贸易本身。
中方驻美大使谢锋也通过文化活动等方式,不断传递合作的信号。中方始终坚持平等、尊重的谈判原则,不接受政治要挟,明确指出“关税战没有赢家”。
正是中方这种坚定的立场,最终迫使美方回到了谈判桌前,寻求更务实、平等的交换。初步的谈判草案显示,美方可能会延长关税中止协议90天。
这一举动旨在换取中方在关键供应链上的配合。这种以具体贸易条件换取关税暂停的做法,再次印证了双方正在寻求务实的解决方案。
贝森特甚至提出了一个“政策红线”的构想,即制造占比不能超过30%。这意味着,即便放松管制,美国也会设定一个门槛,以保护其国内制造业的利益。
“稀土换芯片”的提议,不只是一笔简单的交易。它更是美国对华战略在巨大内部压力下,被迫回归现实主义的标志。
它表明,当国家利益受到实际损害时,具体的经济考量往往会超越那些空泛的政治口号。
结语
回过头看,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越界”行为,并非一时兴起。它实际上是美国政策系统在遭遇“失灵”后,一次无奈的内部“纠错”。
贝森特所代表的务实主义,填补了特朗普政府强硬政策失败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他从经济和市场稳定的角度出发,试图将失控的对华关系拉回正轨。
这次中美关系的转机,其根本驱动力并非源自美方的所谓善意,或者仅仅是总统的个人智慧。它更多是美国内部矛盾激化到临界点的必然结果。
正是中国方面一贯坚持的战略定力,以及美国国内企业、市场和司法系统所施加的现实压力,共同促成了这一局面。这可以说是一场由内而外被迫进行的策略调整。
事件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事实:在全球化深度捆绑的时代,任何试图通过“脱钩”或单边施压来解决复杂经贸问题的尝试,都可能首先引发自身的系统性危机。
最终,现实利益的博弈逻辑,往往会超越意识形态的对抗叙事。当国家利益受到实际损害时,再强硬的政策也可能面临修正的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