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镜头里,七十多岁的普京穿着一身笔挺西装坐在长条桌前,左手食指敲击着桌面,右手举着电话祝贺某导弹部队试射成功。
这段三分钟视频在全球军事观察者的屏幕上反复播放,莫斯科郊外的发射场上空,一枚尾部带着红色光晕的物体划破天际,这是俄国防部首次对外完整展示"榛树"导弹实弹测试画面。
有人翻出苏联时代的武器名录对着导弹尾焰比对半天,最终确认这家伙跟苏联库存没关系。
俄罗斯航天局总师接受采访直截了当:从弹体材料到制导系统用了7项专利技术,生产线上每颗螺栓都要打电子编码。
这话翻译成老百姓能懂的意思,就是美国人想买零件都找不到进货渠道。
在克里姆林宫内部通报会上,军工厂负责人演示的PPT图表显示,生产车间里16台六轴机械臂24小时连轴转,激光检测仪的定位精度控制在0.02毫米范围内。
负责导弹外壳铸造的工人老谢尔盖,手里捏着两个不同批次的铸造件往质检仪上一放,仪器立刻亮绿灯——这意味着误差带已经压缩到发丝直径的八十分之一。
有人扒出乌克兰战场上的监控影像,某次夜袭时划过基辅上空的飞行物特征,和"榛树"公开参数高度吻合。
五角大楼情报处上月提交国会的报告里,特别用楷体字标出一组数据:该型号导弹打击半径覆盖东欧全域,末端机动变轨系统破解了现有防空体系70%的拦截概率。
但最值得关注的是圣彼得堡军工厂的生产日志。
值班记录本显示,三号装配线在6月14日这天完成了35具导弹推进器的模块封装,这个数字比年初制定的战时生产目标提高了三倍。
虽然离网传的"日产千枚"还有差距,但厂区东南角新扩建的物流中心堆满了写着"中国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包装箱。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在最新评论文章中把地图比例尺拉到最大,用红色箭头标出加里宁格勒到华沙的直线距离,结论是如果搭载特殊战斗部,"榛树"能在22分钟内让北约东翼预警系统陷入瘫痪。
不过俄罗斯国防采购局局长在联邦委员会听证会上反复强调,这款武器从未被列入战略核威慑序列。
在莫斯科地铁车厢里,上班族们刷手机时都在讨论,超市货架上牛肉价格没降,但军工厂招工启事的时薪涨了15%。
退伍老兵瓦西里被返聘回车间带徒弟,他说现在拧螺丝的工序全部数字化了,年轻技工们盯着显示屏就能操作生产线。
这种制造业的迭代速度,让人想起二十年前中国军工转型期的景象。
北约秘书长办公室近日流出一份加密备忘录,要求各成员国重新评估对俄常规武器威慑计划。
文件第17页用加粗字体写着:"必须考虑对手在非对称作战领域形成的技术代差。"
不过正在视察远东靶场的俄军总参谋长更关心实战效果,他手里握着的测试报告显示,在模拟电子对抗环境下,导弹制导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超出设计指标18个百分点。
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受邀参观军工厂的南非代表团成员,盯着总装车间地面上的黄色定位线发呆,德国西门子的数控机床、日本安川电机的伺服系统、韩国三星的工业显示屏,这些设备构成的混装生产线正在以三天一枚的速度吐出成品。
当被问到零部件供应问题时,陪同参观的副厂长指着仓库货架笑而不语,上面摆放的轴承包装箱写着哈萨克斯坦某工业园的地址。
法国《世界报》军事专栏登了篇火药味十足的分析,说俄罗斯军事工业正在重现苏联鼎盛时期的体系能力。
文章配图上,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无名烈士墓前,有个戴红领巾的男孩正踮脚擦拭墓碑。
远处天际线上,最新涂装的运输车队正沿着M10公路驶向西部军区,车厢篷布下整齐码放的绿色箱体在晨光中若隐若现。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