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就业市场的隐秘矛盾:百万岗位下的困局与出路解析
数字显示:十年新增超一亿岗位,但大多数人仍在低质、无保障的工作间辛苦周转,两条轨道并行,通往体面职业的门几乎锁死。
官方数据看起来很漂亮,2017到2024年“主要就业”人口从4.48亿增到5.51亿。但别急着高兴,实际工资多年几乎没动过。按2011‑12年物价基准换算,2023‑24年时薪约268.8卢比,较2017‑18年的252.8卢比年均涨幅只有1.03%——就是工资涨不起,购买力没见起色(据公开研究数据统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即便有工作,生活仍紧巴巴。
两项研究把问题说得更清楚:印度劳动力分成两条几乎不相通的轨道。正规部门占比不到7%,一旦进进出出概率低,留存率高;余下93%的人在非正规经济里反复徘徊——自雇、零工、临时工或失业,像踩着原地踏步机。打个直白的比方:少数人坐电梯上楼,大多数人还在爬楼梯,而且梯子经常断。
研究还把非正规群体分成七类,数字更能说明问题:约4.5%在“旋转门”里反复进入与脱离;27.2%是“挣扎者”,工作脆弱;27%是“频繁换工者”,不停换活儿维持生活;8%是能在非正规里往上爬的“攀登者”;38.4%是“稳定自雇者”,开小店或做小买卖,比零工稳点但也不富;还有约8%的人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常见于婚后女性);真正拿着稳定正式工作、收入较高的“幸运儿”仅占6.7%。举例来说,有工程学位却跑滴滴的并不稀奇,学历并不保证能进那7%的门。
结构性问题还表现在行业转换上。按理说,发展应带来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服务转移,但印度农业就业反而从1.85亿涨到2.15亿,畜牧业和渔业增长显著,说明农民在尝试多元化,而不是大规模进入工业或正规服务业。合同制就业增速快于非合同制:2018‑2024年合同岗位增11.6%,非合同仅增5.1%。也就是说,更多岗位是短期、灵活但不稳定的安排,工作多了,质量没跟上。
教育能提高机会,但不是万能钥匙。大学毕业生的年均就业增长率高于未受教育者(约7%对0.4%),但教育并不能保证跳出低质循环;出身和社会网络——包括种姓因素——仍深刻影响人们能否拿到正规职位。这不是一句感慨,说白了是结构性壁垒在作怪。
根源可能在于生产力没有匹配式提升。经济体扩大了规模,但单位劳动创造的产出没明显提升,薪资自然难以同步上来。结果就是:有更多“活动”,却没有实质性的“向上通道”。
说到这里,有一点得提醒:数据和故事会有落差,多数基于公开统计与追踪研究,个别细节仍待进一步确认。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那么最后:你怎么看印度这种“岗位多、质量差”的就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