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高收入国家或地区,大家或许能说出不少名字,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在这四五十个经济体中,真正能称得上“大国”或“大体量经济体”的其实不多,满打满算也就十个。毕竟像新加坡、文莱这样的小国或地区,人口少、规模小,只要一两个产业突出,或是有稀缺资源支撑,人均收入很容易上去。可大国不一样,人口多、地域广,要让所有人都过上高收入生活,难度大得多——要么得有完善且顶尖的产业体系,要么得有海量资源可供开发,还得有稳定的政局和顺畅的国际贸易环境。
那么,这十个迈过高收入门槛的大国或地区究竟是谁?它们又是如何凭借自身条件实现高收入的?今天我们就从地理与经济结合的角度,一一拆解它们的发展路径。
美国:横跨北美大陆的“产业与资源双巨头”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这份“大”体现在两个关键维度:人口约3.5亿,是发达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差不多是排名第二的日本的2.5倍;产业实力更是顶尖,不仅体系完整,从农业到高端制造、从金融到科技服务,几乎覆盖所有领域,而且很多产业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比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
从地理视角看,美国的优势也十分突出。它横跨北美大陆,领土面积约937万平方千米,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加拿大,广袤的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基础。既有庞大的人口带来的消费与劳动力市场,又有顶尖产业创造高附加值,再加上丰富的资源支撑,即便人口超过3亿,美国的人均GDP依然突破6万美元,稳居主要发达国家榜首。
澳大利亚:南半球的“资源与农业宝库”
澳大利亚的人均GDP约5.3万美元,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排名第二。很多人觉得澳大利亚工业不发达,这种印象不算错——除了冶金业等少数领域在全球有一定竞争力,工业在澳大利亚经济中的占比确实不高。但澳大利亚的“致富密码”,藏在它的地理禀赋里。
澳大利亚领土面积约769万平方千米,是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广人稀的特点十分显著,人口仅2500多万。广袤的土地下,资源储量惊人:它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每年向中国、日本等工业大国输送大量铁矿石;铝土矿、煤炭、锰矿等资源的储量和出口量也稳居世界前列,资源出口是澳大利亚获取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的农业和旅游业也贡献巨大。平坦的中部平原和适宜的气候,让这里成为世界重要的农牧业产区,小麦、羊毛、牛肉等农产品大量出口;而独特的南半球风光——大堡礁、悉尼歌剧院、乌鲁鲁巨石等,加上温和的气候,吸引着全球游客,旅游业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人少资源多,再加上农业和旅游业的助力,澳大利亚的人均收入自然位居高位。
德国:欧洲腹地的“制造强国”
德国是欧洲除俄罗斯外人口最多的国家,约8300万,也是发达国家中人口第三多的。它的领土面积仅约35万平方千米,和我国云南省差不多大,人口密度高,人均拥有的自然资源并不多,比如石油、天然气等主要依赖进口。但就是这样一个“资源不占优”的国家,却凭借强大的制造业,成为欧洲GDP最高的国家,人均GDP约4.6万美元。
德国的制造业有多强?从我们熟悉的品牌就能看出:汽车领域有大众、宝马、奔驰,机械制造领域有西门子,化工领域有巴斯夫,制药领域有拜耳……这些企业不仅是德国的名片,更是全球同行业的标杆。在机械工程、汽车制造、化工、精密仪器等领域,德国的技术水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畅销全球,为经济创造了大量财富。即便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强大的制造实力依然让德国成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
加拿大:北美北部的“资源与工业结合体”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很像,都是“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典型。它的领土面积约998万平方千米,是发达国家中面积最大的,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储量仅次于委内瑞拉和沙特,森林覆盖率超过40%,木材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煤炭、铁矿石、镍矿等矿产资源储量也十分可观,渔业资源更是丰富,纽芬兰渔场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和澳大利亚不同的是,加拿大的工业实力更强。它的航空工业(比如庞巴迪公司)、汽车制造业(是美国汽车产业的重要配套基地)、软件产业等都有不错的发展,工业体系比澳大利亚更完善。加拿大的人口约3800万,虽然比澳大利亚多,但分摊到广阔的领土上,依然是地广人稀。丰富的资源出口加上一定的工业基础,让加拿大的人均GDP达到约4.3万美元,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英国:大西洋中的“工业革命发源地”
英国是世界工业革命的起源地,早在18世纪就率先实现了工业化,这份“先发优势”为它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今,英国的人口约6700万,人均GDP约4万美元,依然保持着高收入水平。
从产业来看,英国虽然不像德国那样以制造业“称霸”,但在多个领域仍有很强的竞争力。制造业方面,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是全球顶尖的制药企业,联合利华是食品日化领域的巨头,ARM公司的芯片设计技术影响着全球电子产业,劳斯莱斯、宾利则是高端汽车的代表;服务业更是英国经济的支柱,伦敦作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业高度发达,吸引着全球资本;高等教育领域,牛津、剑桥等名校享誉世界,不仅培养人才,还带动了科研与创新产业;此外,英超联赛、伦敦的历史古迹等,让英国的旅游业也十分繁荣。多元且有竞争力的产业,支撑着英国6700万人口的高收入生活。
日本:东亚岛屿上的“工业奇迹”
日本是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人口约1.25亿,在发达国家中排名第二。但它的地理条件并不优越:领土面积仅约38万平方千米,比德国略大一点,且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仅占国土的1/4左右;矿产资源更是匮乏,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发展工业的“先天条件”很差。
即便如此,日本依然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全球顶尖的工业强国。从汽车领域的丰田、本田、日产,到电子领域的索尼、松下,再到机械制造领域的三菱重工,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极强,生产的汽车、电子产品、精密机械等畅销世界,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为经济带来了巨额收入。同时,日本的农业虽然规模不大,但现代化水平很高,稻米、蔬菜等实现了高效生产,保障了国内供应。如今,日本的人均GDP约4万美元,用强大的工业实力弥补了地理条件的不足。
法国:欧洲西部的“工农业与旅游胜地”
法国和英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人口约6700万,和英国差不多;GDP总值约2.6万亿美元,与英国接近,受汇率影响,两国人均GDP(约4万美元)的排名时常变动;同为工业革命的早期参与者,都曾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如今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经济基础雄厚。
但法国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从地理上看,法国领土面积约55万平方千米,比英国大不少,平原面积广阔,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是欧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小麦、葡萄酒、乳制品等在全球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工业领域,法国的航空航天(空客公司)、汽车制造(标致、雪铁龙)、核能(法国70%以上的电力来自核能)等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旅游业更是法国的“王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卢浮宫,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地中海沿岸的阳光沙滩,加上丰富的中世纪历史遗迹,让法国成为全球游客最多的国家之一。农业、工业、旅游业协同发展,支撑着法国的高收入水平。
韩国:朝鲜半岛南部的“加工贸易典范”
韩国是主要发达工业大国中面积最小的,领土面积仅约10万平方千米,和我国浙江省差不多大;人口却超过5000万,人口密度比日本还高,而且矿产资源匮乏,除了煤炭、石墨等少数资源,大部分工业原料依赖进口,发展经济的“先天家底”很薄。
但韩国通过“加工贸易”战略,用40多年时间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的跨越,创造了“汉江奇迹”。它的核心思路是:进口原材料,依靠技术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再出口到全球市场。如今,韩国的制造业实力极强,三星、LG在电子、半导体领域全球领先,现代、起亚是全球知名的汽车企业,浦项制铁是钢铁行业的巨头。这些企业生产的手机、芯片、汽车、钢铁等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份额,为韩国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即便国土小、资源少,韩国依然凭借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实现了约3.1万美元的人均GDP。
意大利:地中海北岸的“工业与文化瑰宝”
意大利是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人口超过6000万,是西欧人口第四多的国家(仅次于德、英、法)。虽然它的经济实力与德英法有一定差距,但依然是全球重要的工业国家,人均GDP约3.1万美元(疫情前曾高于韩国,后因韩国经济表现更好被反超)。
意大利的经济支柱是工业和旅游业。工业领域,意大利在多个细分领域处于世界顶级水平:航空工业有阿莱尼亚航空公司,机械制造领域的芬坎蒂尼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之一,汽车领域有法拉利、兰博基尼等高端品牌,时尚产业更是意大利的“名片”,Gucci、Prada、Armani等奢侈品牌影响着全球时尚潮流;旅游业方面,意大利曾是古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罗马斗兽场、威尼斯水城、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古迹等历史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再加上地中海沿岸的优美风光和温和气候,每年吸引着数千万全球游客,旅游业收入对经济的贡献巨大。工业与旅游业的双重支撑,让意大利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旅游与农业胜地”
西班牙是最早的殖民帝国之一,曾经的美洲大部分地区都被其占领,一度成为欧洲最富裕的国家。后来虽然因英法等国的竞争而衰落,但如今依然凭借自身优势,实现了约2.7万美元的人均GDP,跻身高收入国家。
西班牙的地理条件有不少亮点:领土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在西欧排名第二,仅次于法国;位于伊比利亚半岛,濒临地中海和大西洋,气候温暖宜人,尤其是地中海沿岸的阳光沙滩,成为西北欧人度假的首选地,旅游业是西班牙经济的重要支柱,马德里的皇宫、巴塞罗那的高迪建筑等,也吸引着大量游客;农业方面,西班牙人口密度较低,农业用地充足,且纬度比欧洲多数国家低,农产品成熟时间更早,柑橘、橄榄油、葡萄酒等农产品在欧洲市场很有竞争力,出口量位居欧洲前列。虽然工业水平不如德英法,但凭借旅游业和农业的优势,西班牙依然保持着高收入水平。
高收入大国的三类发展路径
梳理这十个高收入大国的发展历程,能清晰地看出它们的“致富逻辑”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资源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典型,美国也可归为此类。它们都拥有广袤的领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口密度低,通过出口资源获取大量外汇,再结合一定的农业或旅游业,轻松实现高人均收入。
第二类是“前殖民宗主国型”,英法、西班牙是代表,美、日、意、德也有类似背景。它们借助历史上的殖民掠夺,完成了早期的资本积累和工业化,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如今相对新兴国家的优势在弱化,但依然凭借积累的产业和技术实力保持高收入。
第三类是“加工贸易型”,韩国是最典型的例子,日、德也基本属于这类,美、英、法、意可算“半个”。它们大多地狭人稠、资源匮乏,但凭借强大的制造业技术,通过进口原料、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再出口,靠工业竞争力实现了高收入。
这些国家的发展路径,都与自身的地理禀赋、历史背景紧密相关,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不同的发展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