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0人的部队仅有2门山炮,为何却说这是"极高含金量"的装备?
1938年底,八路军第120师实力统计表上出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数字:全师24000多人的兵力,却只有2门山炮。从数量上看,这点火力配备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师部指挥员们却视若珍宝,甚至称这两门炮"含金量极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日军一个步兵联队就配备4门山炮、一个步兵大队出战往往也带山炮的年代,八路军一个师仅有的这两门山炮,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两军的武器装备差距极大,尤其是在炮兵方面。当时即便是装备最好的中央军步兵师,也往往没有师属山炮;真能配齐12门制山炮营的步兵师,屈指可数。
而日军方面,不仅步兵联队级配备山炮,实战中就连步兵大队级出战,也经常带着山炮。这种火力上的极端不平衡,导致我军作战异常困难,伤亡惨重。
八路军的条件更加艰苦。1937年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时,全军仅有1个山炮连,配备4门炮;迫击炮也不充实,3个师的部队总共只有16门迫击炮,还不够每个步兵团分到1门。
八路军改编之初,每个师在编制表上都有一个炮兵营。但实际上,这些炮兵营不仅没有炮,甚至连人员都不是真正的炮兵,而是由步兵改编而来,只是顶着"炮兵营"的名头。
以第120师为例,该师炮兵营加上辎重营,实际上是由陕北红27军改编的。由于部队担负留守任务,加上很快又改为警备第1团,所以这个名义上的炮兵营存在时间很短。
第120师东出抗日时,带了8000多人,没有一门山炮,只有4门迫击炮和86发炮弹。从这有限的炮数和弹药量就能看出,一场战斗根本消耗不了多少炮弹。
在这种极端劣势下,八路军不得不避免与日军进行阵地战,而是选择灵活机动的战术。不是我们不想用炮火解决问题,实在是因为没有啊!
山炮及以上级别的野炮、榴弹炮,国民党政府不会向八路军发放。我军唯有从日军手中去夺取,用敌人的武器来打击敌人。
但全面抗战初期的日军很难打。别说山炮这种重武器,就是步枪之类的轻武器也很难缴获。因为日军即使在战败时,往往也要损坏枪械,避免落入我军手中。
第120师的第一门山炮,是在1938年3月的三井战斗中缴获的。参战部队为第120师第717团和第718团第2营,对手是日军第26师团独立步兵第11联队第1大队并加强炮兵一部。
这股日军原本驻守岢岚县城。我军将其包围后,因火力不足,采取断水围困战术。日军被袭扰数日后无法忍受,弃城逃往三井镇。
我军乘胜追击,考虑到日军疲敝且刚到三井立足未稳,决定趁夜发动袭击。最终毙伤日军300余人,俘虏28人,还缴获了一门完好可用的山炮。
获得这门山炮后,第120师成立了炮兵连。当然,一个连只有一门炮说不过去,又添加了一些迫击炮充数。
编入第120师的第二门山炮,是在1938年11月初的滑石片战斗中缴获的。参战部队为第120师第716团以及晋察冀二分区五大队,对手是日军第109师团第107联队第3大队另加强半个炮兵中队。
当时的情况是,这股日军突袭了二分区五大队在高洪口的一个营。第716团在其返回五台城的滑石片地区设伏。由于我军的行动完全出乎日军预料,加上是夜间作战,该部日军遭到重创。
次日天亮后,五大队主力又将其余部堵截,与第716团合计歼敌。此战毙伤日军500余人,俘虏21人,还缴获了2门山炮。
这两门山炮在战斗中都有损坏,我们的修理人员发挥智慧,用两门坏炮拼出了一门好炮。在1938年底第120师实力统计时,没把这门炮计算在内,但它确实已经存在,后来编入了炮兵连。
24000多人的师,只有2门山炮,数量上确实少得可怜。但这两门炮的含金量却极高,原因有三:
一是来之不易。缴获山炮意味着必须击败日军大队级部队,并能控制战场,把对方打得抱头鼠窜,连炮都顾不上带走。在抗战初期,这需要极大的战术智慧和勇气。
二是技术价值。山炮是当时我军能获得的最重型的武器之一。有了山炮,我们就有了对抗日军坚固工事的能力,不再只能靠战士们的血肉之躯去拼杀。
三是士气意义。用缴获的日军大炮和炮弹反过来打日军,对提振我军士气、打击日军气焰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战士们看到自己的炮兵终于能还手了,战斗热情空前高涨。
这两门山炮只是开始。随着抗战的深入,八路军通过不断的战斗缴获,逐渐积累了一些炮兵装备。更重要的是,通过修理损坏的火炮,甚至自己动手制造炮弹,培养了一批炮兵技术人才。
这些初期的艰难积累,为后来解放战争中人民炮兵的壮大奠定了基础。从1946年开始,我军炮兵迅速发展,到1949年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炮兵力量。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慨:今天人民军队的强大炮兵力量,正是从当年那2门"含金量极高"的山炮起步的。
两门山炮,在24000多人的师中看似微不足道,却代表着八路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顽强拼搏和智慧创新。它们不仅是一件件武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那种不畏强敌、勇于斗争、善于创造的精神。
这种精神,比任何武器都更加珍贵。它让我们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坚持抗战,最终赢得了胜利;它让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奋发图强,实现了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今天,当我们看到国庆阅兵式上整齐列队的现代化炮兵装备时,不应忘记那段只有两门山炮的艰难岁月。正是那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坚持奋斗的精神,铸就了今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