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咋舌的消息在金融市场掀起轩然大波。天津证监局8月18日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某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李丹在任职期间,竟控制另一证券账户从事与基金未公开信息相关的交易活动。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场精心策划的“暗箱操作”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以亏损收场,而李丹最终也难逃监管的重罚,被处以60万元罚款。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市场各方的强烈关注和广泛质疑。
趋同交易却亏损,背后真相几何?
据天津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披露,李丹于2013年12月9日入职某基金公司,并在2016年2月3日至2024年2月8日期间担任某基金的基金经理,负责该基金的具体投资运作,这使她能够知悉该基金的投资决策、交易情况、持仓情况等未公开信息。
在2022年3月22日至2024年2月8日这段时间里,李丹控制“王某”证券账户进行交易,她负责作出交易决策,指示杨某尘具体实施下单操作。
从交易数据来看,相关交易与基金发生交易趋同,趋同买入股票41只,占比高达74.55%,趋同买入金额3311.97万元,占比72.77%。然而,如此大规模的趋同交易,最终结果却是亏损。这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李丹进行趋同交易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说是为了获取非法利益,为何最终却以亏损告终?是她的投资决策失误,还是背后存在其他不为人知的隐情?
李丹在书面材料中提出,涉案期间部分趋同股票并非其授意下的交易、造成趋同具有合理原因、资金没有直接进入“王某”账户等陈述申辩意见。但监管机构并未采纳这些理由,最终决定对其处以60万元罚款。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监管机构认为李丹的行为确实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然而,市场对于李丹趋同交易亏损这一异常现象的质疑声仍未平息。
基金产品业绩惨淡,投资者损失谁来买单?
尽管全市场有多位基金经理名为李丹,但经过市值深研查询,此前在国寿安保基金任职的一名基金经理与监管所述情况最为相符。
公开资料显示,李丹2007年7月至2013年11月任职银河证券研究员,2013年底加入国寿安保基金,历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
从李丹管理基金产品的业绩表现来看,实在是差强人意。以她任职时间最长的国寿安保核心产业为例,在2016年2月3日至2024年2月8日期间,该基金的任职回报为-7.77%,回报排名在同类产品中排在后10%的水平。而在趋同交易的2022年3月22日至2024年2月8日期间,该基金净值更是下跌了将近30%,这也直接导致趋同交易出现亏损。
李丹在国寿安保基金前后管理过7只基金产品(份额合并计算),其中5只产品任职期间收获了正收益,但这并不能掩盖其管理的部分基金业绩不佳的事实。在她管理基金期间,众多投资者的资产大幅缩水,而如今李丹因违法违规行为被处罚,这些投资者的损失又该由谁来买单?国寿安保基金在其中是否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公司声明难服众,合规建设是否形同虚设?
对于公司前员工李丹被监管机构行政处罚这一事件,国寿安保基金在给市值深研的回复中表示,该名前员工所涉及到行政处罚的相关事项,系其个人行为。
同时称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合规文化建设,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坚决维护持有人利益,一如既往地为持有人创造更多价值。然而,这样的声明似乎难以平息市场的质疑。李丹在公司任职多年,且在担任基金经理期间实施了趋同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公司真的对此毫无察觉吗?
如果说李丹的行为是个人行为,那么公司在员工监管、合规审查等方面是否存在漏洞?此次事件的发生,是否意味着公司此前的合规建设形同虚设?
国寿安保基金由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85.03%)和安保集团(AMPLimited)旗下子公司——国家共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4.97%)共同出资设立,是中国保险业成立的首家基金管理公司。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其公募管理规模为3381.68亿元,在全市场162家公募持牌机构中排在第31位。
如此规模的基金公司,本应在行业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加强合规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但此次李丹事件的爆发,无疑给公司的声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让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此次基金经理李丹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趋同交易并亏损,最终被监管处罚的事件,不仅暴露了个别基金经理的违法违规行为,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基金公司内部监管、投资者利益保护以及行业合规建设等多方面问题的深刻反思。
60万元的罚款对于李丹个人来说或许是一种惩戒,但对于众多因她的行为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以及整个市场信心的修复来说,远远不够。未来,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基金公司也应切实履行自身责任,完善合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重塑投资者信心,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