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发生在上世纪中叶的冲突,牵扯了全球大国,却让华盛顿的政客们至今闭口不谈。基辛格在那本《论中国》里直言不讳,这场仗暴露了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短板,中国志愿军的介入彻底改变了局面。
半岛分裂,南北对峙
二战刚结束,朝鲜半岛就被分成两块,北方在苏联扶持下建立了政权,南方则靠美国撑腰,各自宣称自己才是正统。1948年,南北分别独立,边境沿三八线拉开架势,小摩擦不断升级。北方军队装备了苏联的坦克和大炮,南方则有美国的军事援助,两边都摩拳擦掌。
1950年6月25日,北方军队发动进攻,7.5万士兵带着T-34坦克越过三八线,直扑南方阵地。短短三天,首尔就落入北方控制,南方部队节节败退。联合国安理会赶紧通过决议,谴责入侵,并组建以美国为主的联军。美国第8集团军和第10军迅速投入,麦克阿瑟担任指挥官。
9月15日,联军在仁川实施登陆,海军舰艇提供火力支持,部队从黄海靠近海岸,反转了战局。联军北上,空军B-29轰炸机摧毁北方补给线,地面部队占领平壤,缴获大量苏制武器。到10月,联军已逼近鸭绿江边境。中国多次通过外交渠道警告,如果联军越过三八线,将引发干预,但美国高层置之不理,继续推进。
其实,这场冲突的根源在于冷战格局,美国想遏制共产主义扩张,苏联和中国则支持北方统一半岛。南方政权内部也不稳,济州岛事件等内部冲突加剧了紧张。联军推进时,北方军队损失惨重,士兵人数锐减,但联军补给线拉长,天气转冷也成了问题。中国边境观察到联军动向,志愿军开始集结,准备应对。
志愿出击,美军败北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第38军和第40军率先进入阵地。11月1日,在清川江附近的云山,美军第8骑兵团遭遇志愿军攻击,志愿军包围阵地,美军损失重型装备,部队后撤。
战斗扩展到东线,长津湖地区气温降至零下30度。11月27日,志愿军第9兵团发动进攻,美军陆战第1师被分割,海军航空兵支援投下凝固汽油弹,但志愿军控制高地。美军第7团向兴南港撤退,志愿军设伏,美军坦克还击,桥梁在炮火中修复。
麦克阿瑟提出轰炸中国东北计划,但杜鲁门否决,担心扩大冲突。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被解职,李奇微接任,美军从鸭绿江南撤,志愿军追击。春季攻势于4月22日开始,志愿军跨过三八线,美军在铁三角地区坚守,阵地多次易手。
5月,志愿军推进,美军在汉城北方布防,空军B-26轰炸机支援。夏季谈判启动,但战场仍激烈。1952年,美军反击,志愿军从隧道反扑。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多次轰炸,志愿军用高射机枪还击,山顶争夺激烈。
整个过程,美军伤亡攀升,医院船接运伤员。志愿军补给靠人力运输,避免空军侦察。谈判拖延两年,战场僵持,美军挖掘永久工事,志愿军布防,三八线巡逻偶尔交火。麦克阿瑟离职后,美军转向防御。
志愿军的介入改变了战局,从初期的突然袭击到多次反击,将联军逼回三八线。基辛格后来分析,中国在政治上获胜,美国军事上虽是平局,但暴露了局限。苏联在战争中提供援助,却没直接介入,基辛格认为苏联成了最大输家,因为它影响了国际声誉。
中国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对抗联军,武器多为步枪和手榴弹,美军有坦克和空军优势。清川江战役志愿军设伏,美军车辆被击毁。长津湖战役志愿军包围美军,美军撤退时损失装备。志愿军阵亡18.3万,美军超过3.6万。
基辛格在书中指出,这场战争让中国证明了实力,美国不愿提及,因为它打破了超级大国神话。中国志愿军的决心和战术,让联军付出代价,推动了中美关系调整。
停战余波,历史启示
19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战线固定在三八线附近,建立4公里宽非军事区。南韩总统李承晚拒绝签字,但协议生效,俘虜交换开始。
美国损失3.6万士兵,军费数百亿美元,国内反战示威频发,国会辩论预算。经济压力影响政策,基辛格分析,这暴露美国力量局限,推动对华外交转变。
停战后,半岛紧张持续,美军驻扎南韩,北方加强边境工事。志愿军部分撤回,中国援助北方重建。战争促进中国工业发展,志愿军经验融入军队训练。基辛格认为,中国是最大赢家,苏联影响力下降。美国调整亚洲政策,避免类似介入。半岛至今无和平条约,DMZ成象征。
这场战争改变了格局,中国志愿军保卫了边境,击退了联军进攻。基辛格的评价提醒我们,它不仅是军事对抗,更是政治博弈。美国不愿提及的背后,是对自身局限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