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首尔大学的几位教授在韩国网上被骂惨了。他们不过说了几句关于中国和韩国历史的“实话”,结果呢?“亲中叛韩”的帽子就扣上来了。真是让人想不通,这些话到底哪里戳到痛处了?
金南道教授,这位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扎根中国做调研的学者,最近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全世界就韩国看不起中国,但中国早就不把韩国当回事了。”
他亲身体验了中国高铁,那速度,那舒适度,跑起来简直是风驰电掣。再看看韩国自己的,差距明摆着。
走进中国大商场,华为、小米这些国产品牌大摇大摆占据C位。三星、LG的专柜倒不那么常见了。
哪怕是以前我们引以为傲的LNG船,中国不仅质量追上来了,价格也更有优势。
他直言,韩国那种把自己当“三明治”夹在中间要拼命奔跑的危机感,在中国人眼里根本不存在。中国压根就没把韩国当成什么主要竞争对手。
用他的话说,这就好比“蚂蚁和大象”。中国体量太大了,发展太快了,根本顾不上把注意力放在韩国身上。
可就是这些大实话,让金南道教授在韩国网上被骂成了“亲中叛徒”。骂得越狠,越说明他这话扎心了。
就在金南道教授被“围攻”的时候,首尔大学历史系的另一位教授,金在吉,又丢出一颗“炸弹”。
他在新书发布会上语出惊人:“我们韩国人的老祖宗,搞不好就是从中国来的!”
这话一出,韩国媒体炸了锅。金在吉教授瞬间成了众矢之的,被网友骂得狗血淋头。大家气得跳脚,喊着:“我们可是高句丽、新罗、百济的后代,怎么可能跟汉族有关系!”
但金在吉教授可不是胡说,他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考古证据。
首先是“乐浪太守印”。这枚西汉官印在朝鲜半岛北部被挖出来,明明白白写着“乐浪太守专用印”。这不就证明了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这里设郡并派官员管辖吗?
还有北朝鲜平壤城外那块西汉官员刘茂的墓碑。刘茂这人当过会稽、南阳的县太爷,后来又到乐浪任职,最终死在平壤。这块碑,就是汉朝官员在此生根发芽的铁证。
再看韩国全罗南道老坟里挖出的“燕国刀币”,币面上印着燕国的标志。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燕国的势力范围都延伸到这里,连他们的货币都在朝鲜半岛流通。
金在吉教授还亲自考察了几十个新罗古墓,发现陪葬品里,九成刻的都是汉字。
那些“乐长不止”、“岁月不灭”、“汉家好运”之类的词儿,跟中国西汉东汉墓里发现的几乎一模一样。有些铜器上的纪年甚至和汉朝年号对得上。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金在吉教授坚持:民族身份和文化根基,不应该成为回避历史真相的借口。历史研究,得靠证据说话,而不是靠情绪。
这两位教授的“实话”之所以能引爆韩国社会,背后藏着一套复杂的心理机制。
首先是“历史的刺”。朝鲜半岛长期作为中国藩属国的历史,就像一根无形的刺,扎在韩国人心里。这份曾经的依附关系,让他们在构建民族自豪感时,总想避开不谈。
其次是经济腾飞后的“错觉”。二战后韩国经济迅速发展,人均GDP突破三万美元。在这种背景下,韩国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搞起了大规模的“去中国化”,比如废除日常汉字。
这让他们误以为自己已经“全面超越”中国,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
但当中国近些年迅速崛起,他们看到了进步却又不愿承认落后。于是就出现了心理上的“认知失调”,这种失调往往表现为刻意忽视,然后把忽视转化为轻视甚至敌意。
韩国媒体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们往往只放大中国的个别短板,勾勒出一个依然落后的中国形象,来巩固这种普遍认知。
不过,并非所有韩国人都“活在梦里”。有些韩国人已经开始自我反思,甚至自嘲那些过度编造的历史神话,比如对新罗统一三国的描述。
在一些YouTube视频评论区,甚至有日本网友搬出东洋史资料,反驳过度神话化的论点。
金南道和金在吉两位教授的“实话”,虽然听着刺耳,但确实是一剂清醒剂。
它揭露了韩国在面对中国崛起以及审视自身历史真相时,那种复杂又深层的身份焦虑和认知偏差。
一个真正自信的大国,从来不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包容和自信,才是底气所在。
虽然民间情绪还在,有时也会因为历史认知差异闹出点摩擦,比如几年前韩剧《芝加哥打字机》就因为一些历史细节引发过不满。
但现实摆在那里:中韩经济联系非常紧密,2023年贸易额都快到3000亿美元了,这数字可不是假的。
而且官方层面,两国也一直在努力消除误解,比如联合考古红山文化,用碳14测年法研究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所以,尽管过程漫长,但随着中国和世界更深入地互动,这种认知差异最终会走向理性对话。这是历史的趋势,谁也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