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老影剧院消亡史:100家现代影院背后,那些正在消失的城市记忆!
沈阳城里,100家现代化影院遍地开花,724块银幕全年无休地闪烁着光影。 在这些亮丽数字背后,那些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老影剧院,正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光陆电影院依然坚守在沈河区中街路187号,占据着地铁口直达的黄金位置。 作为沈阳地区历史悠久的观影场所,它见证了电影从胶片到数字的时代变迁。 尽管设施逐渐老化,它仍通过参与2024年首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等活动,放映《夏洛特烦恼》等15部经典影片,延续着自己的使命。
老北市剧场的前身是1936年建成的云阁电影院,经过全新升级改造后于2025年5月重新开业。这家近百年历史的老剧场将百家姓及十二生肖元素融入建筑外观,内部装潢古色古香,配有仿古柱子、宫灯和防火仿古纹饰的天花板。 剧场一至三层的前厅分别设置了沈阳故宫满族文化、老北市文化、东北文化二人转文化主题区域,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东北文化魅力。 升级后的老北市剧场可容纳近600人,其中400个散座可通过轨道移动,满足多样化演出需求。 剧场现已转型为以演出二人转、杂技、魔术、儿童剧、脱口秀、话剧、歌舞表演和非遗项目表演为主的文化空间。
梨园剧场作为沈阳唯一专门上演传统戏曲的“戏园子”,位于于洪区鸭绿江街10号。尽管曾面临一场戏只有几十位观众的窘境,负责人王平仍然信心十足:“在沈阳地区,许多京剧、评剧演员都是全国知名的表演艺术家。 ”这里成为了传统戏曲在东北地区的重要传承阵地。
沈阳大戏院旧址位于和平区营口西路,始建于1929年,最初名为中山大戏院,是专属京剧演出的剧场。 1979年经过改扩建后更名为沈阳大戏院,拥有1390个座席,属影剧两用剧院。 如今这座近百年历史的建筑已被用作商业用房,院子里破败不堪,堆放的杂物随处可见,建筑摇摇欲坠,亟待进行保护性修缮复原。
在这些仍在挣扎求生的老剧场背后,是更多已经永远消失的影剧院。东北电影院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影院,2003年被拆除后原址建成了“玖伍书城”。 民族电影院作为北市场历史最久的影院,在2000年因电路问题起火后,最终在2012年的北市场改造中被彻底拆除。 大东电影院作为沈阳解放后第一座新建的影院,也于2001年被拆除。
这些老影剧院的消失并非偶然,而是城市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现代化多厅影院凭借先进的放映技术和舒适的观影环境,逐渐取代了老式单厅影院的功能。 而那些成功转型的老剧场,如老北市剧场,则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在沈阳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7月电影票房达到3524.62万元,观影人次高达94.1万的亮眼数据背后,是老影剧院的悄然退场和新影院的迅猛发展。 全国20条院线在沈阳开设了影院,IMAX、CINITY、LED等特效厅成为新影院的标配。 辽宁省科技馆IMAXGT巨幕影厅更凭借“全国最大IMAX银幕”的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影迷前来打卡。
老影剧院的转型之路各不相同:有的如老北市剧场般焕发新生,成为文化新地标;有的如梨园剧场般坚守传统艺术阵地;有的则如沈阳大戏院旧址般沦为民用商铺,面临保护困境。 这些不同的命运轨迹,勾勒出沈阳城市文化空间的演变历程。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这些传统影剧院正在以新的形式继续发挥着文化功能。 老北市剧场的重新开业,不仅为沈阳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休闲场所,也为传承和弘扬东北特色文化搭建了新平台。 剧场运营方辽宁悟空互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除传统经典剧目外,还将新增二人转、杂技、魔术、儿童剧等表演,丰富演出内容。
在现代化影院成为主流的今天,那些幸存的传统影剧院通过功能转型和特色定位,仍在沈阳的文化版图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电影放映场所,而是成为了传承城市文化、展示地域特色、提供多元文化体验的重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