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失败时,悄悄安排了四位将领。其中三位非常了解刘备的性格。关于二爷之死,确实有点冤枉。
东汉末期,皇帝去世后,各地纷纷爆发起义,大族和将领们各自为政,导致国家四分五裂。这时的刘备只是一个卖草席和鞋的普通农民。有一天,他在集市上遇到了关羽和张飞,三人一见如故,便一起喝酒聊天。
刘备多次陷入生死危机,每一次,关羽和张飞都会挺身而出,帮助他化险为夷。面对曹操的重金诱惑,关羽毅然决然踏上千里归途,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回到刘备身边,这充分展现了他对兄弟情义的无比珍视。同时,关羽也是刘备最信赖的得力助手,更是最可靠的守护者。
关羽真是智勇双全,那时诸葛亮还没进入政坛,刘备也没认识徐元直,但关羽始终是刘备的军事谋略家。从这可以看出,关羽在战场上勇猛无比,而且擅长布局,是刘备的得力助手。
刘备的事业越做越大,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强。特别是赤壁之战赢了以后,刘备轻松拿下了荆州,并让关羽驻守在那里。这不仅体现了刘备对关羽的信任和看重,也说明了关羽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擅长近战的张飞不同,关羽不仅战斗能力强,还非常善于战略思考。
刘备后来带兵征战四川,关羽则镇守荆州。但让人疑惑的是,从公元211年刘备进入蜀地,直到221年他称帝,他对荆州的事情很少过问。这可能是有两种原因:一种是他非常信任关羽;另一种是他有意与关羽保持距离,以便让他能够更好地展现才能。
在219年,刘备在汉中打败了曹操。这时,关羽心里有些急躁,特别是刘备给了他“假节钺”的权力之后,关羽便带着军队向襄樊发起了进攻。实际上,刘备早在前一年就已经为这场战斗做了充分的准备。《三国志·关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那一年,刘备被封为汉中王,并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同时授予他‘假节钺’。”刘备这么做,显然是因为他深知关羽的性格,提前赋予他这么大的权力,以便在关键时刻,关羽能迅速组织起军队给予支援。
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急需帮助,同时迫切需要稳定局势。虽然曹操的部队已经撤出汉中,但他们仍在长安驻扎,这支强大的军队随时可能接到命令,对蜀军发动猛烈攻击。汉中地区几乎成为一片废墟,曹操已经把当地的人口和财物全部带走。
刘备若要在汉中筑起防御工事,肯定需要投入很多时间来获取持续的支援。面对这个难题,关羽带兵去攻打襄樊无疑是最好的办法。这样不仅能打击曹军的士气,还能迫使曹操不得不抽调兵力去支援襄樊。通过这种方式,刘备希望实现的“汉中短期稳定”的目标就达成了。
关羽对曹仁发动了北伐,但刘备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给予任何支援。作为君主,他的这一决策让人难以理解。这场持续了五个月的襄樊之战发生在219年7月至12月。在这漫长的五个月里,刘备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关公在失去荆州后,流露出了一丝遗憾的傲气。他只好向刘封求援,但刘封却没提供任何帮助。这位曾经的杰出将领,在东吴的战斗中遭遇了不幸。他与儿子关平一同努力突围。关公明白刘备不会派兵救援,于是决定独自尝试突围。这个决定让他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原本希望刘备能派兵相救,但最终并没有任何行动,这让他的心情变得十分冰冷。
关羽在襄樊战败后,为了搞清楚情况,做了很多安排。他先派探子去荆州打探消息,结果发现荆州已经被吕蒙占领了。更让人意外的是,吕蒙对荆州的百姓和士兵家属特别好,这招“攻心计”确实很厉害。当时,曹操的军队已经不再追击关羽,所以他决定和孙权正面交锋。关羽原本打算冲出包围,往成都方向逃跑,结果却被困在了临沮,最后被抓,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关羽留下四位非常出色的伙伴,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令人惊叹。他们不仅看穿了刘备的真正实力,还预见到刘禅未来的统治。这四位忠诚的朋友因此躲过一劫,最终重新回到蜀汉。
廖化
说起廖化,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蜀汉的末期,有句老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话并不是在贬低廖化,而是赞美他在晚年还能亲自带兵打仗,显示了他的杰出军事才能。这一切都要感谢关羽当年的保护,如果没有关羽帮助他成功逃脱并寻求援军,廖化可能就没有机会再回到蜀地了。
关羽即将出征,廖化曾是关羽手下的主簿,也随关羽一起出征,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当关羽遭遇失败时,他派遣廖化前往上庸,希望能够请刘封和孟达前来援助。然而,廖化没想到刘封和孟达竟然当场拒绝了他的请求,这让他感到无奈,最终只能空手而归。
后续发生的事情非常惨烈,关羽眼看救援部队迟迟不来,无奈之下只好冒险突围。与此同时,廖化不幸被孙吴俘虏。然而,廖化后来机智地运用了装死的计策,成功逃回蜀汉,并且投身到夷陵之战中,最终成为了姜维的先锋。可以说,廖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不仅看透了刘备的为人,还对刘禅的性格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刘禅投降之后,廖化在前往洛阳的途中不幸因病去世。
赵累这个人。
关羽处于危急时刻,他的一位得力助手赵累建议说:“我们可以暂时转移到麦城,加强防守,等待援军的到来。”那时,赵累负责粮草补给。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战争中,粮草补给非常重要,俗话说:“兵未动,粮先行。”
赵累被关羽任命为都粮官,这表明关羽对他十分信任。后来,赵累建议派人去上庸求援,这使得他在关羽临终时成了重要的帮手。他曾提出:“现在情况很紧急,我们应该一方面派人到成都求援,另一方面我自己则走陆路去夺回荆州。”这说明赵累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如此建议,实属难得,是困境中仍能坚守岗位的典范。
赵累的实力远超麋芳和傅士仁,可能强了十倍甚至百倍。然而,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一劫,被敌人活捉了。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当年十二月,马忠的手下在章乡成功擒获了关羽父子,以及都督赵累等人,随后孙权彻底掌控了荆州。史料显示,虽然赵累被俘,但在孙权看来,他并不是非杀不可的人。据说,赵累和廖化曾经密谋一起逃跑,关羽去世后,赵累不仅没有被杀,反而神秘消失,从此杳无音信,他的去向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小马良
关羽的另一个亲近手下也参加了守卫夷陵的战斗。如果说廖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那么这个人则是为刘备出谋划策。这个人正是诸葛亮在痛哭马谡时提到的马谡的哥哥马良。
马良是马谡的哥哥。民间有句话叫“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就是马良。诸葛亮非常欣赏马良的能力,所以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把马良留在荆州,并让他在关羽手下当军师。《三国志》里也提到,刘备当上荆州的领导人后,曾任命马良为从事。后来刘备去攻打蜀地,马良留在了荆州,多次帮关羽出谋划策。
马良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关羽在世时,他建议关羽派更强大的将领守卫荆州,这样在追击曹仁的时候就不会有后顾之忧。马良当时建议换掉糜芳和傅士仁,但遗憾的是,关羽没有听从这些建议,结果导致了失败。关羽没想到最后会这样,当他撤退到荆州时,才发现荆州已经被孙权占领了。如果当时关羽采纳了马良的建议,留下有能力的将领守卫荆州,或许“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就不会流传至今了。
三国时期的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遇了东吴名将陆逊的火攻,导致军队节节败退,最后只能退守到白帝城休养。然而,不幸的是,刘备在白帝城因病去世,皇位最终由刘禅接替。在这段时期,谋士马良经过深思熟虑,逐渐看透了刘备的性格,明白了刘备当初为何没有支援关羽。原来,刘备一直相信关羽的能力,认为他可以独自应对危机,所以没有派兵增援。同时,刘备也一向对敌人轻视,而夷陵之战的惨败,正是这种轻敌思想的直接后果。
王先生
王甫将军在平定了益州之战后,决定归顺刘备。为了加强荆州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刘备破例提拔了王甫,给他安排了“议曹从事”的职位,这实际上让他成为了关羽手下的一员。这样做显然是为了增强荆州的防御能力。根据《三国志·杨戏传》的记载,刘备在稳定蜀地统治后,王甫先是被任命为绵竹县令,随后又被赋予了荆州议曹从事的重要职务。
自从王甫担任荆州议曹从事后,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关羽加强荆州的防御,并在当地积极招募士兵和马匹。但因为关羽的战事失利,王甫回到了成都,继续听从刘备的命令。在夷陵之战中,王甫不幸遇难,最终在秭归献出了生命。
刘备身边有四位非常信任的将领,分别是廖化、马良和王甫。他们对刘备的想法和心思都十分了解。而赵累就像消失了一样,不知所踪。至少有三位心腹对刘备以前的一些行为感到难以理解,一时语塞。
廖化最终看出了刘备儿子刘禅的无能和沉溺欲望,这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这一真相让年迈的廖化感到非常生气。不过,关羽能培养出这样出色的两个人才,对他来说也是一件欣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