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多哈的夜空被爆炸撕裂。15架以色列战机穿越沙漠,向卡塔尔首都投下十余枚炸弹,目标直指一场哈马斯高层的秘密会议。这不是战场交火,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境外“定点清除”。然而,行动未竟全功——核心人物哈利勒·哈亚幸存,其子与助手身亡。四天后,内塔尼亚胡在社交媒体暗示将继续追杀,仿佛一场跨国猎杀才刚刚开始。
以色列宣称此举旨在“扫除停火障碍”,将2023年10月7日的袭击归咎于这些流亡领导人。但事实是,被清除者中多人正参与由卡塔尔斡旋的停火谈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直言:这是对主权的公然侵犯。当反恐行动越过国界、击穿外交渠道,它已不再只是军事手段,而成为一场合法性与战略理性的双重危机。
以色列并非首次境外出手。过去二十年,从大马士革到迪拜,以方多次实施跨境暗杀,手段包括无人机袭击、汽车炸弹乃至毒药注射。2010年在迪拜刺杀哈马斯指挥官马巴胡赫,曾引发国际通缉;2021年对加沙地带的空袭虽在战区内,但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被国际刑事法院列为调查对象。然而,此次空袭卡塔尔首都,却是首次将矛头直指调停国境内的政治人物,且使用大规模空中打击,形同宣战。
国际法对此类行动早有界定。《联合国宪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主权平等,禁止使用武力侵犯他国领土完整。即便以“自卫”为由,也需满足即时性、必要性与相称性三重标准。而哈马斯领导人身处非交战国卡塔尔,未构成即刻威胁,以色列却动用空军实施毁灭性打击,早已超出“精准清除”范畴。多国谴责其为“国家恐怖主义”,并非情绪化指控,而是基于规则的正当回应。
更危险的是,这一行动正在瓦解和平的最后支点。卡塔尔长期扮演巴以冲突的中间人,资助加沙民生,传递谈判信号。如今,它宣布暂停调停。没有第三方斡旋,停火将更加遥不可及。讽刺的是,以色列一边声称要实现停火,一边摧毁实现停火的机制。这暴露的不是战略远见,而是短视的报复逻辑——用暴力回应暴力,最终只会催生更多暴力。
国内抗议的怒吼同样不容忽视。数千以色列民众走上街头,不是庆祝胜利,而是要求释放被扣押人员。他们不信任政府以“安全”之名无限拖延谈判。当军事手段被当作唯一选项,民主社会的理性对话便开始瓦解。真正的安全,不应建立在他国主权的废墟之上,也不应以牺牲外交为代价。
暴力可以制造恐惧,但无法带来和平。当一把枪瞄准远方的敌人,另一端却可能扣动整个地区的崩溃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