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伟大胜利#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但解放台湾的任务已紧迫地摆在了面前。毛主席亲自点将,对粟裕说:“攻打台湾,非粟裕莫属。”
这位在解放战争中屡创奇迹的“战神”,面对陌生的跨海作战,将会拿出怎样的惊人策略?他如何解决船只、海空军、气象等一系列棘手难题?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渡海作战计划,在粟裕的运筹下逐渐清晰,却又因突如其来的国际变局而遗憾搁浅。
受命于关键时刻的“攻台总指挥”
1949年5月,粟裕接到毛主席的电报,电文连续发问:能否在短时间内夺取台湾?用什么方法?如何做到里应外合?粟裕深切体会到领袖企盼统一的焦急心情,随即开始潜心研究攻台方略。当时蒋介石依靠美国支持,拥有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并在大陈岛、一江山岛、金门等地陈兵数万,形成一道道海上屏障。更为棘手的是,敌人将能载人的船只大多带走或炸毁,这给我军渡海作战造成了巨大困难。
周密筹划:两大攻击方案与三路进军思路
粟裕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两套攻台方案。一是“越岛攻击”,即在我军能够接近台湾岛并抢占关键岛屿后,以优势火力不断消耗敌军有生力量,继而发动决战。这种方式类似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策略,可实现短时间内解放全岛并降低伤亡,但对海空军配合要求极高。二是“逐岛攻击”,从靠近大陆的岛屿打起,逐步推进,使台湾成为孤岛后再发起总攻。这种方式更为稳妥,符合我军稳扎稳打的风格,但耗时较长且可能出现拉锯战。
基于实际情况,粟裕最终制定了由50万陆军分三路进攻的详细计划:第一路主力从台湾西侧进攻,实现抢滩登陆;第二路从守卫较为空虚的侧面攻击,分散敌军火力;第三路派遣伞兵奇袭敌人后方,根据战况支援东线或西线。整个战役预计需要15天时间。
跨越天堑:如何解决船只与三军协同难题
跨海作战的首要难题是船只。粟裕与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仔细核算后,发现渡海作战需要运送50万大军,所有装备重约13.5万吨,仅第一梯队6万人登岛就需要至少2000只登陆艇。但当时中国全年钢铁产量仅61万吨,根本无法满足造船需求。为此,粟裕想尽办法搜集船只,甚至计划将内河船只经运河转至杭州湾地区,但大船不易翻坝,小船不堪渡海。
海空军建设同样关键。粟裕深刻认识到“由于我们没有海空军、尤其是空军的配合,目前渡海作战确有困难”。他积极推动修建兵舰,到1949年底已修好17艘,但仍难抵御敌机轰炸。粟裕甚至建议临时集中数十架飞机掩护这批兵舰北开渤海演练。与此同时,他和三野将领们也开始学习海上作战的新知识,这是陆军出身的解放军将领面临的全新课题。
气象与潮汐:不可忽视的自然因素
粟裕对渡海作战的细节考虑极为周密。他特意派人搜集福建沿海近十年的气象资料,深入研究海上潮汐、风雨、气候以及暗礁、沙滩、陷泥、悬崖、峭壁和淡水、咸水等条件对登陆作战的影响。研究发现,舟山各岛与大陆间的实际行船距离因暗礁和急流影响,比地图上显示的距离要远得多,有些旋涡水区甚至根本不能行船。这些自然条件都增加了渡海作战的复杂性。
应对变局:计划一再调整
随着局势变化,粟裕不断调整攻台计划。最初他打算以第八兵团的4个军为攻台第一梯队,另4个军为第二梯队。但随着蒋介石向台湾增兵,甚至通过冈村宁次等战犯从日本招募雇佣军,粟裕将兵力增加到12个军50万人。1950年上半年,从舟山群岛撤退到台湾的敌军又增加了10万人,使岛内守军达到40万之众。粟裕相应再次修改计划,决定以16个军攻打台湾,以应对不断增强的守军。
历史转折:计划搁浅与永恒遗憾
就在粟裕全力准备攻台之际,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给我军攻台计划带来巨大挑战。尽管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但以当时我国的实力很难与美国抗衡。攻台计划不得不推迟,随后中央决定先集中力量抗美援朝。朝鲜战争结束后,原本攻台的诸多条件已不复存在,最终造成了两岸长期分隔的局面。
据粟裕将军的儿子粟戎生回忆,父亲的书房中一直挂着一幅台湾地图,他时常望着地图出神。这位被誉为“战神”的杰出军事家,为攻台作战倾注了大量心血,制定了详尽而硬核的攻台方略,却因历史转折而未能实现。他的军事思想和周密筹划,至今仍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参考资料】:《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一九四九—一九五〇:中共准备攻台背后与美国的博弈》(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曾称“一定要解放台湾” 攻台计划为何遗憾搁浅?》(人民网)《新中国初期人民解放军未能遂行台湾战役计划原因初探》(《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1期)《粟裕曾要带50万解放军武力拿下台湾为何受阻?》(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