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世上谁最想长生不老,那必须是古代那帮皇帝。坐拥天下,美人环绕,江山如画,谁不想多享受几年?可为了这个“万岁万万岁”的KPI,他们走的路,那叫一个触目惊心。
你敢信吗?从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仙,到汉武帝搭通天台求神药,再到唐太宗李世民,一代明君啊,晚年居然被一个印度方士忽悠瘸了,天天磕所谓的“仙丹”,结果把自己送走了。更离谱的是明朝的嘉靖,这位哥们儿为了修仙,班都不上了,直接在宫里搞起了“炼丹实验室”,最后也是因为重金属中毒,差点提前跟老祖宗报道。
那所谓的“仙丹”,说白了就是一份重金属大礼包。里面又是汞又是铅的,今天的人听了都得绕道走,可皇帝们却前仆后继,把毒药当补药,硬生生把自己嗑成了一部“皇帝作死史”。这简直成了一个无法破解的魔咒。
但到了康熙这儿,整个剧本都变了。
这哥们儿,打小就不是一般人。别的皇子还在梦里会周公,他凌晨三点就得爬起来,功课排得比今天的高考状元还满。上午《四书五经》,下午骑马射箭,文武双全的底子,就是这么硬生生熬出来的。所以,十四岁那年,他瞅着权臣鳌拜不顺眼,没摇人没告状,带着几个小兄弟就把事儿给办了。这份心智和胆魄,比什么仙丹都顶用。
所以,当太监毕恭毕敬地捧上炼制多年的“还丹”,吹得天花乱坠,说能返老还童时,康熙只是冷冷地瞥了一眼,笑了。他说:“朕自少年起,未尝沾此一分。汞铅入腹,不过礼俗罢了。”说完,直接把炼丹炉给掀了。
他为什么这么有底气?因为康熙是个隐藏的“科学迷”。你可能不知道,他跟宫里的西洋传教士,比如南怀仁,学过几何、天文,甚至还研究过人体解剖学。他宫里甚至有个小型化学实验室,自己捣鼓过奎宁,用来治疗疟疾。一个对现代科学有初步认知的人,怎么可能去信那些神神叨叨的炼丹术?他信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他信的是什么?“生命在于运动”。
每年秋天的“木兰围猎”,那可不是皇家乐园一日游,而是真刀实枪的野外生存挑战。几十天风餐露宿,翻山越岭,亲自弯弓搭箭射杀猎物。有人觉得,皇上您这是何苦呢?康熙却说:“习武者,强身固本。若只凭丹药,何来真本事?”他把这种艰苦的磨砺,看作是强健体魄、锤炼意志的最好方式。
在吃上,这位爷也清奇得很。御膳房的山珍海味摆满一桌,他偏爱那碗平平无奇的小米粥。对他来说,清淡易消化,才是养生王道。就这么着,靠着科学的头脑、自律的生活和强大的运动量,他稳稳当当地活了六十九岁,成了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爷爷都这么牛了,孙子能差吗?
乾隆,更是把祖宗的优良传统,玩出了新花样。他爹雍正,勤政是勤政,但坊间一直有传闻,说他就是栽在了丹药上,四十五岁就英年早逝。这血淋淋的教训摆在眼前,乾隆看得明明白白。他私下里跟近臣说:“世人切不可再走老路。”
他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旅行博主”,一生有五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路上。六下江南,五次东巡,那不是坐着轿子走马观花,而是实打实地考察民情,体验生活。马车颠簸,他还能写下“旅行笔记”:“山间泉水甘冽,更胜京师泥浆。”骑马、射箭、写诗、画画,一样不落,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在吃喝上,他更是个讲究人,堪称清朝的“养生KOL”。他总结了一套养生秘诀,叫“十常四勿”。“十常”就是十个日常小动作,比如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说白了就是一套从头到脚的自我按摩保健操。“四勿”则是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这套理论,放到现在看,都科学得不行。
他还玩起了咱们现在流行的“轻断食”,定期吃素。对喝水也极其挑剔,专门派人去北京西边的玉泉山取水,泡上顶级的龙井。用他的话说:“茶为万病之药,少一分沉重,多一分灵气。”
当然,光管住嘴、迈开腿还不够。
心态,才是这两位长寿冠军的终极王牌。
康熙这一生,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噶尔丹,哪一件不是泰山压顶的大事?换个人,早就被压力压垮了。可他呢,处理完军国大事,还能安然抚琴,甚至跟驿站的小兵开玩笑。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强大心态,是任何药物都给不了的。
乾隆的心态就更“凡尔赛”了。八十大寿那年,别人都觉得是古稀之年了,他倒好,给自己刻了个章,叫“八征耄念之宝”,意思是“我八十了,还能出征八方”。宴会上还笑呵呵地问大臣们:“你们说,朕还有啥事干不成?”这股子不服老的劲头,这强大的自我肯定,直接就转化成了生命力。
所以你看,哪有什么玄乎的灵丹妙药?长寿的秘诀,就藏在最朴素的道理里: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清淡的饮食,还有最重要的,一个乐观强大的心态。
康熙和乾隆,不过是看透了生命的自然法则,然后用皇帝级别的意志力,去执行了一辈子。他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躲开了皇宫里最致命的诱惑,也给我们这些总想泡枸杞、找捷径的后人,上了一堂最深刻、也最真实的养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