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市场风向发生了微妙而剧烈的转变,白酒和化工这两个原本在牛市里被边缘化的板块,被中央汇金通过ETF重仓增持,短时间内引发了资本圈的骚动,一时间,讨论声浪此起彼伏,不乏质疑,也有疯狂追捧。
有人说,这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博弈——一边是主力资金悄然调仓换股,另一边是散户还在犹豫观望,谁都想抓住那个最先启动的拐点,现实却往往让人措手不及。
时间指向2025年4月,复盘数据显示,10元以下、并且在二季度获得社保加仓的化工股,竟然只剩下三家,市场仿佛在进行一场筛选赛,优胜劣汰的逻辑毫不留情,谁都想抢占那个稀缺的“席位”。
雪球、股吧、朋友圈,消息像病毒一样蔓延,投资者们像捕风捉影一样焦虑,生怕错过下一个风口,信息茧房越裹越紧,判断却变得越来越难。
雪峰科技成了第一个被提及的案例,这家公司现价9.47元,主营“民爆+能化”双主业,广东省人民政府是它的实际控制人,这一点给了不少投资者心理安慰,国资背景总归让人觉得稳当些。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26.79亿元,同比下滑4.96%,净利润2.33亿元,同比降幅更是高达40.64%,数字扎眼,却又无法掩盖背后复杂的博弈逻辑,企业经营压力与资金加仓的信心形成了鲜明反差。
二季度,社保基金503组合突然大幅加仓77.78%,共持有1600万股,跃升为公司第9大流通股东;社保基金602组合新进753.13万股,成为第10大流通股东,这种操作在市场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大家议论纷纷,社保基金的动向仿佛成了风向标。
有人说,社保在下跌里加仓,是不是意味着有更深层的布局,还是说只是一次常规调仓,没人能说清楚,但这种“不合常理”的举动,总能给市场带来无限遐想。
在K线图上,雪峰科技刚刚突破了前期的横盘整理,股价开始缓慢上行,技术派说这是信号,价值派则更关心基本面,观点分歧在这里碰撞,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锚点。
市场紧张气氛还没消散,第二家公司龙星科技浮出水面,现价6.45元,专注高品质纳米级炭黑和白炭黑的研发与制造,行业地位不容小觑,但这一轮财报发出来,还是让不少人皱眉。
2025年上半年,龙星科技营收21.22亿元,同比微增4.24%,净利润却下降22.68%,只有4834.12万元,这样的成绩单,既有点不及预期,又还没到彻底失望的地步,市场对于这种“边缘”表现总是显得格外敏感。
二季度,社保基金17022组合悄悄加仓15.83%,持有1653.69万股,成为第三大流通股东,这样的动作,让人不禁想问,社保是在抄底,还是被动防守,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
龙星科技的股价在前期缓慢拉升后,已经横盘整理接近五个月,这种盘整期常常让散户煎熬,技术派看不出趋势,价值派又等不到业绩爆发,市场情绪在不确定中反复摇摆。
2025年6月,三维化学成为第三家进入视野的公司,现价9.07元,这是一家以化工石化技术研发为主的科技型企业,主营业务覆盖了催化剂和基础原材料的生产销售,产品线丰富,技术壁垒不低。
上半年,三维化学营收12.49亿元,同比增长21.81%,净利润1.2亿元,同比大增42.54%,这样的亮眼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关注,大家在群里热烈讨论,认为这家公司可能是下一个“黑马”,但市场总是充满矛盾。
二季度,社保基金503组合再次大幅加仓33.33%,共持有2000万股,稳坐第三大流通股东之位,社保基金422组合新进996.77万股,成为第五大流通股东,一连串动作,把三维化学推上了风口浪尖。
从周线走势来看,三维化学一直处在小步慢跑的拉升节奏,虽然还没彻底突破盘整区间,但技术面和资金面都释放着微妙的积极信号,市场气氛在这里有了些许转暖。
三家公司的财报、股价和资金流向,彼此之间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雪峰科技业绩下滑但资金逆势加仓,龙星科技小幅增长却陷入横盘,三维化学数据靓丽资金也积极介入,这种错位和交叉,让市场解读出现了分歧。
社保基金的动作成了讨论焦点,有人觉得这是国家队在布局周期反转,也有人觉得只是阶段性调仓,总有人在质疑,也有人在跟风下注,市场永远在猜测中前行。
每一次重大资金的异动,都会引发一轮市场情绪的波动,尤其是在这种行业低迷、热点稀缺的背景下,稍有风吹草动就能搅动一池春水,小票和大票的分歧、散户和机构的分歧,每个节点都是一场心理拉锯战。
2025年二季度,社保基金之所以选择加仓这三家化工股,背后既有对行业周期性的判断,也有对公司基本面的复杂考量,国有资本的入场,本身就是信心的象征,同时也在传递某种政策信号。
有人说,社保基金是市场的“压舱石”,他们的选择往往带有一定前瞻性,但也有人认为,社保资金体量太大,操作空间有限,未必能跑赢市场,争议每年都在继续。
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一点,从2025年上半年到现在,这几家公司股价波动的背后,其实映射出整个行业的周期起伏,政策、市况、技术、资金,这些变量交织在一起,很难简单用“好”或“坏”来定义。
社保加仓的背后,既有对公司未来的信心,也有对波动风险的防范,更有政策导向的影子,市场永远在权衡利弊,投资者也始终在赌一个“确定性”的未来。
这三家化工股的现状,像极了2025年资本市场的缩影——头部效应、资金抱团、业绩分化、政策博弈,所有矛盾都集中在一个个具体的股票身上,投资者的情绪在其中流转,时而悲观,时而亢奋。
往前看,市场还会有更多变数,社保基金的下一步动作没人能猜到,三家化工股能否突破盘整,成为新的领涨板块,依然充满悬念,这场关于信心和周期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或许,下一个转折点正在酝酿,而谁能抓住那一刻,谁就能赢得属于2025年资本市场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