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峰会的气氛一度非常热烈,尤其是在讨论对俄制裁时,欧洲各国代表兴致高昂,这让美国财长贝森特误以为自己找到了“同路人”。他随即抛出了一个更具爆炸性的提议:是否可以考虑对中国商品加征200%的次级关税?
话音刚落,会场陷入了一片死寂。刚才还热烈讨论的欧洲领导人们集体沉默,有人低头盯着自己的鞋子,有人眼神飘向窗外,就是没人接话。贝森特对此相当恼火,他后来用一种调侃的语气抱怨,说那些人“每个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穿的是什么鞋”。
这句抱怨背后,是美国对欧洲盟友未能步调一致的错愕与愤怒。但欧洲人的沉默并非懦弱,而是一种基于惨痛经历和现实利益的清醒抉择。
“老朋友”留下的旧伤疤
欧洲人之所以对美国的提议如此抗拒,很大程度上源于不久前被“老朋友”割过的“大肥肉”。就在不久之前,特朗普政府曾挥舞着20%“对等关税”的大棒砸向欧洲。这让欧洲各国惶恐万分,冯德莱恩带着欧盟代表和特朗普团队讨价还价了整整四个月。
他们绞尽脑汁,希望能把关税降下来。然而,特朗普政府的态度异常强硬,最终的结果是,欧盟不得不接受一份代价高昂的协议:在承担15%“对等关税”的同时,还承诺对美追加1.3万亿美元的投资。
这场经历让欧洲人深刻地认识到,在美国“国家安全”的借口下,盟友的利益随时可以被牺牲。无论是钢铝关税还是数字服务税,欧洲企业已经吃够了亏。现在,贝森特又想让他们为美国的对华战略买单,这种被当作棋子摆布的滋味,他们实在不想再尝一次。
账单是不会说谎的
沉默的背后,更是无法回避的经济账单。对欧洲来说,配合美国对华加征200%的关税,无异于经济自杀。202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了7000亿欧元。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的工厂、订单和就业岗位。
德国人的反应最能说明问题。大众汽车去年在中国市场卖出了超过400万辆车,占据其全球总销量的38%。如果200%的关税落地,位于狼堡的总部第二天就可能要贴出大规模的裁员通知。
法国的奢侈品巨头们对此也心知肚明,中国消费者贡献了他们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意大利的纺织业更是将中国视为生命线,米兰设计的面料在中国加工后销往全球,关税一旦加码,整条产业链都可能停摆。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德国要保护汽车和机械产业,法国要保住农产品和奢侈品市场,意大利舍不得纺织订单,而东欧国家还指望着中国的基建投资。在这种现实面前,谁也不愿意为了美国的战略而充当那个“冤大头”。
美国人自己都踩了刹车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贝森特要求欧洲配合对华极限施压的同时,美国自己与中国的关税战也打得异常“憋屈”。特朗普在他第二个任期内,发现对华关税战的难度远超想象。
就在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结束后的第14天,特朗普在白宫签署文件,同意将对华加征的24%关税继续暂停90天。这个决定是在原定暂停期结束前的几个小时做出的,足见其内部的挣扎与权衡。
中国的应对策略让美国感到棘手。今年4月,美国单方面实施34%关税,次日就提升到145%,试图速战速决。但中国迅速将反制关税提升至125%,用行动宣告“奉陪到底”。这种强硬姿态,让时任财长的贝森特都感到震惊,他当时不解地惊叹:“中国是唯一一个敢和美国叫板并让事态升级的国家。”
随着博弈的深入,贝森特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在后续的报告中,他开始称中国为“伟大国家”。中国的庞大市场和坚韧的反制能力,让美国认识到,极限施压这条路走不通。连发起者都不得不踩刹车,又怎能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冲在前面?
结语
G7峰会上的那片沉默,最终改变了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天平。欧洲用无声的行动表明,他们不想在中美之间简单选边站。贝森特在会后记者会上脸色难看,只能反复强调“领导人们仍在磋商”,却给不出任何具体时间表。
美国商务部的内部评估也显示,如果欧洲不配合,单边对华加征200%关税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自身还将面临中国对农产品和能源出口的猛烈反制。
欧洲的选择,既是为自己谋出路,也是在守护多边主义的最后体面。这标志着在一个利益深度捆绑的全球化时代,单边霸权主义正变得越来越行不通。逆流而动的做法,最终只会发现自己是螳臂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