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1 日,当青岛的篮球馆空无一人,本应在此激战的全国 U19 女篮青年联赛最终化为泡影。作为见证过无数年轻球员成长的赛事舞台,它的突然取消不仅让怀揣梦想的女篮小将们黯然神伤,更在笔者看来,暴露了中国篮协在青年人才培养上的严重失职与短视。
取消理由站不住脚:全运挤压与规则僵化的背后是决策失职
官方给出的取消理由,在笔者眼中完全经不起推敲。所谓 “全运年资源倾斜”,本质上是篮协对赛事优先级的严重误判。全运会固然重要,但青年联赛作为人才输送的 “毛细血管”,其价值绝不亚于短期的赛事成绩。将全运会三个女篮项目(U18、U22、成年组)作为挤压 U19 联赛的借口,恰恰反映了篮协在资源分配上的功利心态:只盯着眼前的奖牌,却忽视了支撑奖牌的人才根基。
更令人费解的是 “7 名本单位注册运动员” 的硬性规则。当下女篮的选材面本就狭窄,许多地方队为凑齐注册球员已费尽心力,这一规则无异于 “一刀切” 式的刁难。在青少年篮球人才流动本就不畅的当下,篮协非但没有简化注册流程、打破地域壁垒,反而用僵化的规则给基层球队设绊子,最终导致赛事因 “参赛队不足” 取消,这样的决策失误难道不该被追责?
赛事价值被无视:青年球员的成长通道不该成为牺牲品
在笔者看来,全国 U19 女篮青年联赛的取消,斩断的是年轻球员最关键的成长阶梯。作为唯一连接 WCBA 俱乐部与青训体系的青年赛事,它承载着特殊意义:17-19 岁是球员技术定型、战术理解深化的黄金期,而联赛正是将训练成果转化为实战能力的最佳平台。过去,李梦、杨力维等球星都是通过青年联赛崭露头角,一步步走进国家队视野。
如今这一平台消失,直接受害者是整个青年球员群体。以 2 米 26 的潜力新星张子宇为例,她本可通过此次联赛检验内线统治力,却再次因赛事取消错失成长机会。笔者统计发现,近三年全国 U 系列女篮赛事已累计取消 4 次,年轻球员的实战机会被大幅压缩,这种 “断档式” 培养,如何能指望她们未来扛起中国女篮的大旗?
深远危害已显现:篮协的短视正在制造人才断层危机
在笔者看来,这次取消绝非孤立事件,而是篮协长期忽视青年赛事建设的必然结果。中国女篮能在近年保持世界强队水准,靠的是 95 一代球员的集体爆发,但如今新生代球员中难觅同等天赋的梯队。数据显示,近五年 WCBA 新秀球员平均年龄从 19.2 岁升至 21.5 岁,青年赛事缺失导致球员 “出道即大龄” 的现象愈发普遍。
更严重的是,赛事取消会打击基层青训的积极性。笔者了解到,许多家长因赛事不稳定,已不愿让孩子投身女篮;基层教练的训练成果失去检验平台,工作热情也大受影响。当人才培养的 “源头活水” 被切断,中国女篮的人才储备将面临严峻的断层危机,这绝非危言耸听。
青年赛事是篮球事业的 “希望工程”,而非可以随意牺牲的 “边角料”。中国篮协此次草率取消全国 U19 女篮青年联赛,本质上是对青年球员梦想的辜负,对女篮长远发展的漠视。笔者强烈呼吁篮协正视决策失误,尽快完善青年赛事体系:简化注册规则、平衡赛事优先级、建立赛事保障机制,唯有如此,才能让年轻球员重拾赛场,让中国女篮的未来不至于在一次次 “说停就停” 中被透支。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