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救命恩人被控贪污千吨钨砂,毛主席:不可能!他急召总理问究竟
发布日期:2025-08-05 23:32 点击次数:137

1952年的春天,一场旨在肃清腐败的“三反”运动在全国上下掀起波澜。就在这场运动的浪潮中,一封直指要害的举报信径直送往中央,矛头直指一位身居高位的干部。

举报信的内容显得“证据确凿”,指控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的王盛荣,涉嫌一起“特大贪污受贿案”。罪名罗列清晰,包括“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倒卖国家资源”以及“官僚主义严重”。

这桩案子似乎板上钉钉,特别是其中提及的“贪污”标的,竟是千吨钨砂。鉴于当时运动的雷厉风行,处理迅速而果决。

1952年3月7日,政务院便依据这些“如山凿凿”的材料,作出了撤销王盛荣职务的决定,并将其依法关押。狱中的王盛荣面对指控,却坚决不从,高声喊冤,拒绝写下任何形式的检讨。

消息很快传到了最高领导那里。毛主席在翻阅举报信和相关材料时,眉头紧锁,神情严肃。他对王盛荣的为人有着深刻的了解,因此对这些指控,心中便生出了几分疑虑。

“王盛荣不可能贪污,”他对着身边的警卫员断言。毛主席隐约感到,这其中或许存在某种误会,需要更深入的查证。

为了解实情,也为了安抚狱中的王盛荣,毛主席特意请徐海东将军前往探视。徐海东带去了毛主席的亲口嘱咐:“好死不如赖活,活着再说,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的。”

这番话,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让身陷囹圄的王盛荣深受感动,为他撑起了继续坚持的信念。毛主席的这份信任,无疑是王盛荣面对不白之冤时最坚实的精神支柱。

随后,毛主席召见了周总理,直接询问了关于王盛荣“贪污案”的详情。他迫切需要一个明确的解释,来解开这份关于老战友的疑团。

钨砂背后的玄机

面对毛主席的垂询,周总理立刻给出了清晰的解释,证实了王盛荣并未贪污。所谓“倒卖”千吨钨砂的指控,实则是一场为国家利益所进行的战略性交易。

事件的缘起,要追溯到1950年春天。当时,王盛荣奉周总理的指示,肩负起一项重要的任务:组织生产钨砂,用于与苏联交换关键的军工产品和机械设备。

然而,任务的推进面临重重困难。我国在技术设备和运输能力上均显不足,要完成年出口万吨钨砂的艰巨任务,可谓是寸步难行。生产出的钨砂,也面临着运不出去的窘境。

就在此时,王盛荣通过渠道得知一个关键信息:国民党方面在香港冻结了足足一千吨钨砂。这批钨砂,对于正处于建设初期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战略资源。

王盛荣立刻将这一情况请示周总理。在获得周总理的批准后,他果断行动,成功利用这批被冻结的钨砂,巧妙地换取了一百辆急需的大货车和一百桶汽油。

这批物资的到来,如同及时雨般解决了困扰已久的设备运输难题。有了充足的运输能力,我国与苏联的钨砂交换合约得以顺利完成,保障了国家军工和工业建设的需要。

周总理向毛主席明确指出,王盛荣此举完全是为了国家利益,是经中央批准的战略行动。此举非但无过,反而有功,只是被有心人利用,蓄意歪曲了事实。

这一番澄清,彻底揭开了“贪污案”的真实面纱。毛主席听罢,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当即下令,释放王盛荣。

赤胆忠心的淬炼

王盛荣能够得到最高层的这份信任,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革命生涯中,无数次用行动证明的赤胆忠心和高尚品格。

王盛荣于1907年出生在湖北武昌一个贫困的渔民家庭。深知底层疾苦的他,在1926年国民大革命时期,便受到项英的影响,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并于同年或次年加入了共青团或共产党。

1927年,他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并参与了“八七会议”的保卫工作。不久之后,他被送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三年。学成之时,他拒绝了留苏的邀请,毅然选择回国,投身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

1931年9月,王盛荣回国后,迅速投入闽西苏区的少先队工作,随后出任兴国县委书记兼县少先队长。同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便被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与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并列,足见其早期在党内的重要地位和能力。

1932年冬天,一个紧急命令下达给王盛荣。他被要求率领一排战士,火速前往赣南,通知当时因“左倾”错误被排挤、暂时“流放”的毛主席回井冈山开会。

王盛荣带着队伍抵达毛主席住处附近时,敏锐地察觉到异样。远处传来零星枪声,他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加快脚步赶往。当他们赶到时,毛主席正被反动民团团团围困,一名敌人甚至已持刺刀逼近毛主席。

危急关头,王盛荣大喝一声,吸引了敌人的注意,随即果断开枪射击。他毫不犹豫地将毛主席护在身后,用自己的身体充当“盾牌”,与警卫员协同作战,击毙了面前的敌人。他自己却不幸被刺刀划伤。

激战过后,毛主席身体抱恙,难以行走。王盛荣不顾身上的伤势,毅然背起毛主席,在敌人的围堵中突围三公里。直至遇到红军支援,他们才彻底脱离险境。

脱险后,毛主席对王盛荣的救命之恩深表感谢,并将自己的外衣“强行”脱下给他穿上,以示关怀。这份情谊,为日后毛主席对王盛荣的信任埋下了深厚的根基。

同年底,中央再次面临一项艰巨任务:向上海临时中央运送急需的革命经费。此前,已有两任运送员失手,一个携两万美元,另一个师级干部也携款潜逃,导致我党共损失四万美元,上海地下活动的经费陷入困境。

在这危急时刻,王盛荣再次临危受命。他历经三个月的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最终成功将三点五万美元(或三万多美元)的巨额经费,安全送到了中共上海局负责人手中,解决了上海地下党组织的燃眉之急。他的这份忠诚与能力,再次得到了验证。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董必武曾向王盛荣提出,让他担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高级联络参谋。然而,王盛荣却婉拒了这份相对安逸的职务,他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够,更希望能到前线杀敌。

他主动请缨上前线,最终被派往河南确山,担任一支仅有三百人的游击队的政委。在王盛荣的带领下,这支游击队骁勇善战,歼敌千余人,缴获三百多支枪,队伍也迅速壮大至两千多人,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5年11月,解放战争拉开序幕,王盛荣被派往东北,建立革命根据地。他出任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带领军民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激烈斗争,为东北的解放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然而,命运的考验并未停止。1946年12月,因局势变化,王盛荣被调任东北第五纵队政委。在齐齐哈尔的交接工作会议上,一名新兵警卫员的枪支意外走火,子弹不幸穿透了王盛荣的脚底和小腿。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加上鞋子携带的细菌感染,王盛荣的伤口迅速腐烂。为了保住性命,他不得不忍痛截去了左腿。

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王盛荣却展现出惊人的坚韧。他安慰痛哭的妻子:“我就是少一条腿,心还是红的,还可以在后方为党工作。”这份乐观与忠诚,令人动容。

因身体残疾,王盛荣无法继续在主力部队任职。他主动申请调到后勤部门,负责军工生产,担任军工政治部委员。即使失去一条腿,他依然坚持为党和国家贡献力量,保障了前线武器弹药的供应。

命运的跌宕与回响

“特大贪污案”的真相大白后,毛主席虽下令释放了王盛荣,但这场运动的余波仍在。王盛荣的职务从副部级降为副处级,被安排到中南建筑工程管理局工程处担任副处长。

拖着一条残腿,王盛荣没有任何怨言,在工地上辛勤工作了五年多。他亲力亲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时间来到1957年9月,毛主席考察湖北,不经意间打听起王盛荣的近况。当他得知这位曾经的救命恩人、功勋老兵,如今正杵着拐杖在工地一线劳作时,心情复杂而沉重。

毛主席当即决定,要为王盛荣恢复部分应有的待遇。他亲自安排王盛荣担任湖北省冶金工业厅厅长,并帮助他恢复了党籍。这份迟来的关怀,让王盛荣的革命生涯再次迎来转机。

然而,王盛荣的正直与务实,也让他在此后的岁月中,不时得罪一些心术不正的小人。虽然在邓公等人的坚持下,他曾遭受的一些不公处罚被取消,但他最终还是逐渐失去了工作,淡出了政界一线。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后来的特殊时期,王盛荣再次遭遇了难以想象的残酷对待。他被无端扣上“帽子”,一家人被赶出家门,本人则被拖至湖北各省市进行批斗。

批斗中,他胸前挂着沉重的铁牌,多次因身体不支而晕倒。他被囚禁在监狱中,度过了长达十余载的艰难岁月。那句“好死不如赖活,活着再说”,成为了他支撑下去的唯一信念。

直到1978年8月,王盛荣终于重获自由。一年多后,即1979年10月末,他的名誉得到了彻底恢复,应有的待遇也得以平反。那些曾经蒙蔽真相的尘埃,终于被历史的洪流冲刷殆尽。

结语

2006年9月1日,王盛荣老人在武汉因病离世,结束了其跌宕起伏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一个贫苦渔民家庭的孩子,凭借着对革命的信仰,成长为党的功勋卓著的革命者,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

他曾在枪林弹雨中舍命守护领袖的安危,也曾在白色恐怖下坚守巨款不为所动,其赤诚之心和坚韧品格,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得到了最真实的印证。

然而,即便拥有如此纯粹的忠诚和巨大的贡献,他也未能完全免于历史运动中的复杂与误解。那场“特大贪污案”的乌龙,以及在特殊时期遭受的逾十年的不白之冤,都深刻揭示了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常。

王盛荣的一生,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个人奋斗史,更是对革命者初心坚守的最好注脚。他用自己跌宕而光荣的生命,深刻提醒着后人:在历史的变迁面前,唯有清白与坚韧的品格,方能经受住一切考验,最终赢得迟来的真相与尊敬。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
意昂体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