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南海空域上演了一出“高空惊魂”:澳大利亚P-8间谍机机组人员声称被中国歼-16战斗机的铝箔条“吓到需要心理治疗”,至今仍在接受心理咨询。这听起来像好莱坞剧本,但澳大利亚空军司令却一本正经地把它搬进了国际新闻。问题是:谁才是这场“惊悚片”的真正导演?是中国的“强硬拦截”,还是澳大利亚的“碰瓷表演”?
澳大利亚的版本像极了动作片台词——“中国战机危险逼近,铝箔条如天女散花,P-8发动机差点罢工”。但镜头切换到中方视角,故事立刻变成“间谍机南海撒野,歼-16依法亮剑”。双方各执一词,但数据不会撒谎:P-8当时距离中国海岸线仅160公里,比悉尼到堪培拉的距离还近。所谓“国际空域”的定义,在澳大利亚嘴里灵活得像块橡皮泥。
翻开P-8的履历,它可不是什么“人畜无害的观光客”。这款搭载先进侦察设备的反潜机,常年以“科研”为名在亚太搞情报刺探。中国军事专家透露,事发时P-8可能用红外干扰吊舱对歼-16进行了激光照射——这相当于举着放大镜照别人眼睛,却反告对方“瞪我”。而铝箔条是战机标准防御手段,就像汽车遇到碰瓷时自动启动行车记录仪。
事件沉寂数月后,澳方突然翻旧账,把“心理创伤”当政治筹码。但翻阅历史档案会发现,澳大利亚军机2021年曾抵近中国东海,2020年还炒作“遭激光照射”——每次剧本都雷同。有趣的是,美国《战区》杂志曾披露,P-8机组接受过“高压拦截情景”特训,按理说早该对驱离动作免疫。如今突然“娇弱”,倒像是演惯了硬汉的演员改走苦情戏路线。
反转来得猝不及防:航空专家指出,铝箔条需在极近距离释放才可能被吸入发动机。这意味着要么澳军机违规贴靠,要么所谓“发动机险情”根本是夸大其词。更讽刺的是,澳大利亚自己发布的照片显示,P-8事后完好无损地返回基地——真受惊的飞机难道不该像被鞭炮吓到的猫一样炸毛?
正当舆论战打得火热,新料浮出水面:澳国防部内部报告承认,近年对华侦察频次激增300%。这就像小偷天天蹲别人院子,被看门狗吼了两声就索赔精神损失费。而“心理治疗”的真相可能是:某些飞行员发现,原来“自由航行”的代价不只是喝咖啡看风景。
澳大利亚这出戏码堪称国际关系版的“狼来了”。先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却绝口不提间谍机上的侦察设备比超市扫码枪还灵敏。要说心理阴影,中国沿海居民天天看着外国军机在门口转悠,是不是该集体申请吉尼斯“最淡定人群”奖?
当澳大利亚哭着说“中国吓到我们的飞行员”时,怎么不想想谁先闯进别人家后院?如果“心理创伤”能换外交筹码,要不要建议南海渔民也开个“国际碰瓷培训班”?——所以问题来了:到底是谁在南海玩“危险游戏”?是守家护院的中国,还是揣着雷达装无辜的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