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最近有点反常,总爱在公开场合,把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拎出来敲打一番。就在2025年2月那场火药味十足的议会演讲里,他几乎是点着名字,痛斥尼赫鲁当年对华政策的“天真”,把1962年那场边境冲突的惨败,直接扣在了这位开国元勋的头上。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干了,每次提,都像是要揭开那道民族伤疤,再撒上一把盐。为什么?因为直到今天,莫迪还在小心翼翼地为尼赫鲁当年犯下的错缝缝补补,但走着走着,却发现自己似乎也踏进了同一条河流。
历史这东西,有时候看起来就像个圈。尼赫鲁当年,心气很高,想把印度建成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工业国。他搞了个“不结盟运动”,意思是谁的队也不站,既不跟美国跑,也不完全靠着苏联,想在国际舞台上走出自己的范儿。这个想法本身没毛病,可问题是,他太痴迷于国际政治的光环,一门心思在外面刷存在感,却把国内的经济基础和现实的安全环境给忽略了。
最要命的就是对中国的战略误判。他天真地以为,搞个所谓的“前进政策”,在边境上步步紧逼,就能占到便宜。结果呢?1962年,我军用极短的时间就击溃了准备不足的印军,近万名士兵被歼灭或俘虏,连号称“王牌”的第七旅都几乎被全歼。
那场失败,对印度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它不只是军事上的惨败,更是把整个国家的自信心给打碎了。尼赫鲁本人的政治声望一落千丈,两年后就郁郁而终,很多人都觉得,他就是被这场失败给活活气死的。一个国家如果战略判断错了方向,哪怕是再有威望的领袖,也拉不回这失控的马车。
讽刺的是,莫迪一边大声批评着尼赫鲁的战略失误,一边却做着惊人相似的事情。他上台后,同样怀揣着一个大国梦,想让印度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但他的玩法和尼赫鲁完全不同,尼赫鲁是不结盟,莫迪则是四处结盟,想借着大国博弈的东风,把自己抬上去。
他高调地推动“印度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画了一个很大的饼,希望全球产业链都转移到印度来。可口号喊得震天响,现实却很骨感。许多外资兴冲冲跑来,结果发现印度的基础设施短板太多,政策环境又复杂多变,最后很多投资都打了水漂。这就像盖房子,地基没打牢,你把外面装修得再漂亮,风一吹还是会晃。
在安全战略上,莫迪的野心更是显露无疑。他不再像尼赫鲁那样试图在中、美、苏之间找平衡,而是几乎一边倒地押注在美国和西方阵营。他积极地加入各种针对地区大国的合作机制,在很多敏感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致,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却把自己推到了大国竞争的最前线,成了别人的棋子。
这一点,和当年尼赫鲁的误判何其相似。看似抢占了道德和战略的制高点,实则在关键时刻,手里根本没有掌握主动权的牌。印度的综合国力,还远远撑不起它在全球棋盘上扮演一个全面对抗的角色,一旦局势紧张,这种过度冒进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
说到底,不管是尼赫鲁还是莫迪,他们都在努力塑造一个“新印度”的形象,一个想当发展中国家的领袖,一个想做全球制造的新中心。但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也是最致命的问题:国内的治理能力,跟得上他们宏大的战略野心吗?
尼赫鲁当年没解决好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问题,莫迪今天面临的社会撕裂和经济不均衡问题甚至更加复杂。印度庞大的人口红利,迟迟没能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就业、教育、医疗这些基础问题堆积如山。一个内部矛盾重重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实现稳定持续的崛起呢?
尼赫鲁的悲剧,是他把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了虚幻的国际光环上,最终输给了现实的硬实力差距。而莫迪的绝境,则是他可能正在用整个印度的未来,为自己的大国梦进行一场豪赌。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惊人地相似,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