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到巍特环境冲击北交所这件事,我打心里挺想聊几句。说实话,从头到尾看这个事,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缺钱!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缺钱。这家公司这几年基本就围着一个圈子在打转,一边是甲方全是央企、地方国企平台,另一边是自己的现金流越来越紧巴,合同也签了不少,可就是收不到钱,但又急着招兵买马,想往高端装备和技术创新上凑,但没钱搞什么大创新?最后绕来绕去还是要冲上市,只求能“补血”,续口气。那么巍特环境为啥会混成这个样子?我就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看法,自己瞎琢磨,不做什么权威分析,也不搞什么空中楼阁,咱们就说人话。
先说说IPO这条路。人家一般企业冲上市都是铺垫几年、压住业绩、找到好时候上,感情巍特这家连被拒绝都不怕。这事就不一般了,2022年被北交所直接否了,理由还是“创新性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准确”这典型的硬伤。说白了就是数据这块、业务模式这块没讲清楚,或者说公司也确实没啥亮点,让人家监管层看不出你有多大前途。换个角度讲,大家都知道该行业的门槛其实没那么高,你要说真有黑科技,大家也看不太出来。被拒了八个月马上又卷土重来,又递申请,这抗打击能力是强,可也反映出一点:上市这件事已是不得不做,不上市,现金流就可能崩盘。你要说“执着”吧,其实就是“又病又得治,还得赶紧”。
回头来看巍特环境账上的钱,其实挺尴尬。这两年营业收入倒是还成,利润表上能看着有几千万,可一翻现金流量表,全是负数。这就是典型的“账面富贵,实际清苦”。为啥呢?说白了,公司跟客户签的合同回款周期太长,尤其甲方全是央企、地方政府平台,都懂这套路:项目容易批,但回款慢如蜗牛。你一催给点进度款,再催给下一部分,其它的钱怎么着都拖着。你敢撕破脸皮问要账?明年项目直接不给你了,行业人都明白这道理,所以只能干熬着,签大单,拼命做流水,希望转圈带动资金,结果反而让自己应收账款越堆越高,现金反而越来越吃紧。
你看财报就一目了然。2021、2022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全是负的,不少公司明明利润上来了,结果现金流却掉下去,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危险劲儿。实际情况就是,巍特环境像个苦工,明明活做得不少,力气花了不少,最后工资却被“上游大老板”拖着不给,时间一长,公司自己资金链就成问题。
可这还没到头,“合同资产”这事更让人无语。报表上一堆“活干完了、验收流程没走完、票开出来了但钱没收到”,2024年底这东西能堆到3.57亿,直接占了公司流动资产一半还多。你说合同资产在行业内算特例吗?当然不是,尤其你主要业务对接国企和地方政府的,这绝对是“通病”。但这东西最大的雷在于,账上看着是资产,真要收不到钱,马上就成了坏账。你看公司这几年“减值准备”都从1700多万涨到2700多万了,这说明啥?哪怕老板自己都知道这些钱有很大一部分可能真就收不回来,得慢慢计提坏账。
那有人也许会问:你为啥就不改一改策略?别全接国企、政府的项目呗。这个,大家懂的,这叫啥?实力不允许你挑活。私企这些项目要么分给自己的小圈子,要么体量小、利润薄,做不起来。大单全在政府、国企平台手里,要市场份额只能咬牙顶着,结果就是又得陪笑脸求着老板回款,又没法强硬,行业里都这样,大多公司样子都差不多。说白了,现在做这行不是拼谁利润多亮,而是拼谁能“活得更长”。
说起来让人唏嘘,公司这回冲击北交所,其实最终大半原因就是,已经到了“得靠资本市场救急”的地步。你看这次IPO要1.69亿,里头有1500万分明就是填补流动资金窟窿——明着说就是拿来还债、救命,相当于是遛了一圈,又绕回来了,用新钱填老坑。这点钱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明摆着账上捉襟见肘。
更有趣的是,“要做研发投入”?四千万,也就占总募资不到四分之一。这也反映出公司不是奔着“技术第一”,而是先活下来、后谈创新。不怪巍特这样,活下去已经很难了,还谈什么技术升级。你对标行业巨头人家那种大手笔砸研发的,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现在公司想的,最多是补点技术短板,更多是“表面文章”,实际操作还是围着合同、回款、现金流打转。
说到合同资产和应收账款,咱再多啰嗦两句。这二者其实是公司两大难题。“应收账款”直接就是拖账的人不结账;“合同资产”则是验收、发票等一大堆流程给卡着。你后台再怎么增长,每单回款能拖三年五载,要么分期要么和解,坏账风险极高。而你要想把坏账降下来,要么加钱请律师、耗时间起诉嘴仗,结果以后生意直接砍掉;要么咬牙认亏。“两头堵死”,能咋办?结果就是,公司处处受制于人,哪怕你营收再好看,账上钱却“名存实亡”,实际啥都不好使。
说到这份上,再看数据,2025年1-9月预计净利润4200至4400万,营收涨了,利润涨了,可应收账款压力和合同资产压力根本没解。其实内行一看,都知道你这利润是靠纸上操作出来的,不是真金白银进兜的活。公司敢上市,公司能活下去,是好事;上市了就能解套?不是,上市是求个“活下去”,并保证万一后续大客户真的完全回不来钱,还有个资本平台兜点底。要是上市不成?那大约只能再硬挺两三年,或者想办法卖身,没人救就会慢慢拖垮。
你要说巍特环境有没有创新?说实在的,这行业“创新指标”本身就有点空洞。跟大型央企、地方政府平台合作,客户要的不是你的创新,而是你听话、交活快、出事能处理,有点创新是加分,但不是决定因素。你把公司最主要精力都用在跟大客户“公关、流程、验收里”,哪还有那么多心思搞原创技术?即便有了新技术,客户用不用还是一个问题。这行业龙头的护城河就是“关系+规模+老资历”。巍特虽说背景也不差,但相比更老资格的同行,人脉资源上也没什么压倒性。
所以回过头来看,巍特环境这次冲A(北交所),肯定是不得不为之。账上的窟窿越来越大,“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成大包袱,公司如果不能趁现在抓住资本市场,现金流这块早晚断了崩塌。你说上市能根本解决啥问题吗?未必,最多延缓窟窿被捅破的那一天。但在行业内,大家都明白——活下来再考虑下步,死了就啥都没了。要不然为啥反复冲刺,不怕脸红?就是因为没退路。
说到底这也反映出咱们国内环保工程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客户端强势,企业端夹缝求生,靠签大订单装营收,靠短期融资补窟窿,研发不是不做,是没那底气做,最终全在跟资金流死扛,比拼的是谁撑得久、谁融资能力强、谁最后能熬到那个“见光明”的时候。巍特环境这条路走得惊险,其实不是一家,而是整个行业普遍写照。上市并不是终点,可能只是下一轮艰难拉锯的开始。谁能真正找到“良性循环”突破口,才是王道。否则,拆东墙补西墙,最后永远是个无解的死循环。
综上,这就是我对巍特环境再闯北交所这事儿的个人看法。其实看穿了资本市场、行业困局、公司战略,归根到底一句话:得先活下去,再谈理想,没钱什么都白搭!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