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AI大模型在围棋、写作等领域高歌猛进时,它在股市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2025年8月A股大涨行情中,所有AI炒股模型集体失灵,未能预测到这波行情。
AI炒股已成为金融科技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023年,彭博社发布BloombergGPT,开启了AI金融化的浪潮。随后,各种AI炒股工具、模型和策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承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投资者战胜市场。
但现实情况是,即使如清华大学开发的Kronos这样的模型——它经过120亿条K线记录的训练——在实际应用中也常常失败。 有投资者发现,使用Kronos预测贵州茅台股价时,其预测走势与实际走势完全背离。
01 AI炒股的兴起与现状
AI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量化交易。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彭博社发布了专门为金融领域打造的BloombergGPT。
这款模型吸收了彭博社几十年积攒的金融新闻、财报、研报和终端交流语料,被业内誉为“金融界的GPT高定版”。
2024年后的开源浪潮真正将“金融大模型”概念带到大众视野。各种中文金融模型、行情插件和K线预测框架层出不穷,大模型不仅能读新闻,还能生成代码、分析股价、预测趋势,甚至接入聊天框架变成了“AI炒股顾问”。
2025年,清华大学开源的Kronos工具在GitHub上获得超过3000星标,甚至被认为能让使用者掌握量化机构的策略。
02 辉煌承诺与残酷现实
AI炒股的承诺十分诱人: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发现人类无法识别的模式,避免情绪化决策,以及24小时不间断监控市场。然而,这些承诺在实践中大多落空。
无数用户照着教程配置完模型,回测结果看起来可靠,但一跑实盘就失败。Kronos上线后两周内,Github的反馈区就被“预测不准”、“实际无效”的评论刷爆。
AI大模型在实验环境中表现优异。Kronos在测试中与25个基线模型比较,价格序列预测RankIC提高了93%,比最佳非预训练基线提高了87%。
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模型却无法稳定预测市场走势。甚至有人发现,网上那些教你“用大模型躺赢炒股”的视频、教程,照着做反而亏得更快。
03 为什么AI炒股难以成功?
金融市场可能是AI最难征服的领域之一,原因有三:数据的噪声太多,Alpha衰减的存在,以及市场本身的适应性。
金融数据的信噪比低到令人发指。99%的信息都是噪声,真正能预示未来方向的“信号”少之又少,而且极其脆弱。这些信号一旦被市场识别,就会被迅速套利,最后消失无踪。
“Alpha衰减”是金融界最残酷的规律。Alpha指的是稳定赚钱的能力,即跑赢大盘的策略。量化交易的本质就是在海量数据中找出尚未被发现的Alpha,并在它被发现前赚完最后一笔。
但市场是“活”的——你发现的信号,别人也会发现。最终,这个规律失效,Alpha归零。任何被发现的规律,都会因交易行为本身而被打破。
金融数据与语言或图像数据不同,价格序列中包含大量随机波动,这种随机波动最终变成“数据噪声”,导致大模型产生“过拟合”现象。模型看似找到了价格变化规律,但在真实预测中会失效。
04 偶尔的成功案例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AI炒股也有一些成功案例。一项研究采用ChatGPT-4o构建网络安全股票组合,获得了总回报率高达273%的业绩。
这项研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的VADER情感分析工具,量化市场对每只股票的情绪倾向,为股票选择提供前瞻性参考。
在另一个案例中,一名17岁高中生使用GPT-4o和DeepSeek进行股票交易实验,一个月内实现了25.2%的收益。
实验期间,GPT-4o展现出对市场机会的敏锐洞察力。它决定将从Candel医药公司获得的收益转投给专注癌症和炎症疗法的Actuate医药公司,结果当周股价就暴涨27.37%。
但这些只是短期的实验,研究者也强调这些实验无法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要判断AI炒股是否真的可行,还需要更大规模、不同市场环境的长期验证。
05 实用的AI金融应用
虽然AI直接炒股存在困难,但它在金融投资领域仍有重要价值。行业已经完成了一个大转向——从炒股预测,转向研究增强。
AI不再是操盘手,而是增强人类的插件。人们不再追求“AI告诉我买什么”,而是让AI帮助“更快查财报、更快读公告、更快完成回测、更快搞定代码”。
彭博从不承诺“帮你赚钱”,但它用独有的数据体系,把新闻拆词、把财报结构化、把公告智能解读,然后推到量化研究员眼前。策略怎么配、模型怎么用,还是人自己定。
多智能体投资策略正在兴起。
一些平台通过构建智能体协同的决策中枢,31个专家智能体加用户专属智能体协作,提供投资决策支持。基于2025年3月的评测数据,对比2024年主观多头私募产品52.12%的平均胜率,AI预测下组合胜率为54.61%,超过人类平均水平。
06 理性看待AI在投资中的角色
AI可以看图、读报、算账,甚至在几秒钟内完成一个交易逻辑的全流程分析,但它永远无法取代对不确定性的判断、对市场博弈的感知,以及对人性波动的体察。这些,恰恰是金融的核心。
你真正想赚到的钱,从来不是靠“抄对模型”,而是靠比别人更快看清一件事、比别人更敢于下判断、比别人更有认知闭环的能力。
大模型不会给你答案,但它能帮你构建问题、梳理信息、验证假设。它是一个研究型战友,而不是自动提款机。如果你指望它替你炒股,它不会让你亏光,但一定会让你看不懂。
未来属于既相信AI的效率,又不迷信AI的判断;既擅长提问,又敢于承担决策;既能调动模型,又能保留怀疑的人。
2025年8月,A股迎来一轮大涨行情,上证指数创十年新高,交易量多日突破2万亿元。
然而就在这波行情中,那些吹了两年的“大模型炒股”,一个都没预测到这波行情。BloombergGPT没反应,国内量化模型集体哑火,K线预测神器失灵了。
金融市场是一个自毁规律的系统。任何被发现的规律,都会因交易行为本身而被打破。AI不是不聪明,而是它面对的是一个拒绝规律存在的对手。
工具再强大,也只能是“帮你看清楚”,而不能“替你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