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董倩用英语采访黄仁勋,这操作真是让人一头雾水啊,难不成把自己变成“洋气女神”就靠这几句流利的英语?别说我我是真的还以为看错了,刚开始还以为那是个误播片段,结果仔细看了半天,嗯,就是董倩在用带点儿美式腔调的英语和那位英特尔的CEO对话。说实话,平心而论,董倩英语还不错,没有那种硬邦邦的国庆日式发音,抑扬顿挫一百分,听得我都想点赞。
这场“洋气”秀是闹哪样?大家想想,董倩平日里那种标准中文主持腔,一出口英语就成了“国际范”模样,感觉莫名被“洋气”标签给绑了,真是让人忍不住嘀咕,这就算求个“国际化”吗?还是说,央视、包括董倩本人,低头认输,要在别人眼里变得“更洋气”些?我看未必。你说,董倩真能用英语问出个火星上的地球情?人家连英语节目都少得可怜,难得一次国际接轨,偏偏要用英语和国外企业大佬对话,但这背后,谁又得到了真正的“价值”?
让我补充点背景资料。其实董倩的英语水平不差,我印象中她平时主持都还挺流利,出国采访也不稀奇。但今天的内容让我觉得,这英语是不是被“硬”了?微博上有人调侃,“这场访谈更像是一场英语表演”。你要说,央视请黄仁勋来,就是要披上一层“国际油漆”,说白了,就是踩点欧美市场,体现政策“开放”。问题来了,为什么还要把这事包装成“中外交流”?这不就像用英语告诉世界,咱们也是国际上的“洋脸”吗?我还看到有人说:“这就是最明显的崇洋媚外的心态。”是不是太直白了点?反正我看,不是我不尊重英语,实在是看着不舒服。
更别说,黄仁勋会讲哪些内心话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这个“华裔美国人”身份,说白了他就是美国的“帮凶”。国内还在叫嚣“科技自主”,那边的芯片库存搞得那叫一个充满“后门”的隐患,你拿他当科技大佬,真能相信他的话?你看他面对中国记者那些话,礼貌挺得体,不代表心里没想,“我就是来清库存的,别觉得太当回事”。结果这份“礼貌”,谁又懂?人家是商人,嘴上看看你,中国市场大,每次出面都玩点“面子工程”,其实背后心里笑嘻嘻地想:“你们就这水平,来让我帮你们擦屁股。”
而且,央视那个主持和记者,一脸严肃,问的问题也挺无趣的。问董倩的英语水平,象是个“表演任务”,没有深度,没有“年代感”。你想想,一个行业一把手,平时密室开会的都能说出些“深奥词”来,到了这种国际大局面,居然就问个英语“表现”。关键是,董倩答得也挺“淡定”,谁都知道,她能用英语采访,不就是说个“姿态”,给外界展示说:我们是国际的,“洋派”的。
我挺纳闷,为什么非得要这样“亲非洋”?会讲英语这事真就能“平衡”掉国内的“缺陷”吗?我觉得未必。你看朋友圈有人调侃,发现“会英语的新华社记者都变成了‘洋派’”;还有人说:“是不是觉得不讲英语,国际化这事就无从谈起?”但我偏要说,要真能用英语和全球的巨头“平等交流”,那也得初步有点“内容”才行。别的国家,说白了也是“笑着说话,暗地里算账”。就算你英语再溜,能改变什么?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吗?还是说,央视还真信“洋气”能提高“国际话语权”?
我一直觉得,沦为“洋范儿”虽然是一种“标配”,但更关键的还是内容和态度。用英语换状态的短暂“炫耀”能侦测出什么?国人更关心的是背后“真货”,而不是“洋味的虚名”。我就想知道,董倩下一次采访,能不能别再只靠英语“赶场”,留点真性子出来。毕竟,咱们中国人还得自己说话,不用旁门左道去追赶那点“漂洋过海的虚荣”。这次“洋气”露脸,是不是又让人觉得,央视要在国际舞台上“必须”扮得“更洋化”一点?
反正我就是觉得,看这阵势,粉丝们还买谁的账?这么操作,粉丝真不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