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宣布制裁5家中国企业和多家银行仅仅72小时后,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制裁理由是这些机构“涉嫌支持俄罗斯军事行动”。
但就在同一份制裁名单里,荷兰企业ASML却获得豁免,继续向中国出口光刻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当场敲了桌子。
“中方一贯反对单边制裁,中俄正常交往不该被干扰。 ”
这句话看似平常,却藏着重要信号——就在去年,欧盟对华发起260多起贸易调查,近90%的调查最终走向深入审查。
7月21日外交部记者会透出关键信息。
当被问及对欧盟领导人来访的期待时,发言人甩出了“四少四多”原则:少指责,多沟通;少保护,多开放;少焦虑,多行动;少内耗,多建设。
这十六个字成了中方给欧盟划定的红线。
冯德莱恩出发前曾列出三项要求。
她要求中国切断中俄贸易通道,解决所谓“产能过剩”问题,还要中国取消稀土出口管制。
这些条件直接写在欧盟理事会声明里。
德国财长克林拜尔比冯德莱恩更激进。
他在柏林公开贬低中国产品是“靠补贴堆出的工业垃圾”,扬言要“遏制中国经济影响力渗透”。
讽刺的是,他担任董事的德意志银行刚在上海设立了第四个分行。
贸易数据揭露了欧洲的真实焦虑。
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增长了20%,但在欧盟整体市场份额仅占5%。
欧盟制造的汽车却占据了中国高端车市场35%的份额。
至于“产能过剩论”,中国新能源车90%都在本土销售,基本没大规模进入欧洲市场。
真正的矛盾来自欧盟内部撕裂。
法国推动对华电动车加征25%关税时,德国车企集体投了反对票。
奔驰CEO康林松公开警告:“自断生路比市场冲击更危险”。
德国八大车企80%的利润依赖中国市场,空客在华市场占有率更是突破53%。
欧盟困境还不止于此。
为向美国示好,冯德莱恩政府跟着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
结果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突然宣布,拟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30%关税。
欧盟被迫用720亿欧元反制,却在G7峰会上又配合美国施压中国。
欧洲央行最近的报告打了自己人的脸。
报告承认欧盟企业缺乏竞争力与中国无关,核心问题是“创新投入不足,能源成本高企”。
这个结论直接动摇了欧盟打压中企的理论根基。
中欧谈判桌下压着份待签协议。
关于中国电动汽车准入的技术条款已经谈妥,只剩欧盟27国首脑签字批准。
但欧盟委员会连续两次推迟表决,德国官员私下透露“拜登政府施压是主因”。
欧盟还有个更难启齿的软肋。
他们正在讨论对华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结果发现本国80%的太阳能板都产自中国。
德国能源部长哈贝克算过一笔账:改用本土产品将使光伏电价翻三倍。
莫斯科餐厅的监控录像意外成为谈判筹码。
欧盟指责某中资银行行长在俄乌冲突后赴俄洽谈,视频显示该行长当时在海南出差。
这种漏洞百出的制裁依据,连法国外长都私下抱怨“证据链过于薄弱”。
布鲁塞尔的纠结肉眼可见。
他们需要中国遏制俄罗斯,却又要中国停止与俄正常贸易。
他们要求中国加大市场开放,自己却频繁举起保护主义大棒。
欧盟外交官最近流传个黑色笑话:“我们需要中国给的所有好处,但不想要中国本身”。
海关数据揭露更残酷的现实。
今年前五个月,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缩小了18%,主要靠中国主动扩大进口法国化妆品、意大利皮革。
但当中国要求欧盟取消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时,德法两国同时陷入沉默。
波音总裁卡尔霍恩的发言让场面更尴尬。
他在范堡罗航展上宣布:“如果欧盟继续限制对华出口,我们将接手空客所有订单”。
这句话戳破了欧盟既想赚钱又搞遏制的荒诞逻辑。
欧盟的行程单暴露了心态矛盾。
冯德莱恩第一站安排在奔驰4S店,试驾新款电动SUV。
第二站原定参观德国智库,后来改成调研中关村产业园。
这种临时变动被观察家解读为“施压姿态向务实合作倾斜的信号”。
谈判桌上摆着两份清单。
欧盟单子写着新能源车、光伏、风电三类产品市场准入条件。
中方单子列出芯片制造设备、高端医疗仪器、精密数控机床三类技术解禁要求。
两个清单的长度完全相同。
外交部警告的余音在布鲁塞尔回荡。
“单边主义霸凌行径严重冲击国际秩序”——这话直指欧盟跟随美国制裁中企的行为。
有记者追问具体反制措施时,发言人郭嘉昆拿起茶杯喝了一口:“中方工具箱里工具很多。 ”
欧洲中小企业联盟最近很焦虑。
他们发现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调查名单中,60%的原告企业都已申请破产。
联盟主席在公开信中悲鸣:“政客的博弈正在断送实体经济”。
空客总部传来了不寻常的动静。
就在冯德莱恩出发前,空客宣布斥资60亿人民币在成都建第二条总装线。
项目签约时间特意选在欧盟领导人抵京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