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网购的快递,还是超市里的新鲜蔬果,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庞大的运输体系,而这个体系的主力军,就是那些在公路上日夜奔波的商用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卡车、大客车。
这些车辆可以说是我们经济运行的“血细胞”,它们的状态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的活力。
最近,关于商用车行业的消息不少,有好有坏,让人有点看不明白。
不过,今年11月10号到13号,在武汉要举办一个非常重要的展会——中国国际商用车展,这个展会就像一个窗口,能让我们普通人也看清楚,我们国家的商用车行业现在到底怎么样了,未来要往哪儿走。
咱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了解一下基本情况。
今年上半年,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其实是在回升的,从一季度的百分之三点九涨到了百分之四点八,说明行业整体在慢慢回暖。
具体到商用车这个领域,从1月到7月,生产和销售量都比去年同期有增长,分别卖出了差不多240万辆和243万辆。
光看这个总数,感觉形势一片大好。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我们得把这笔账拆开看。
在这卖出去的243万辆车里,在国内市场卖掉的大概是185万辆,增长率只有百分之二点一,可以说增长得非常缓慢,有点原地踏步的感觉。
这说明国内很多企业和个体司机更新换代车辆的需求不是很旺盛,大家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可能还比较谨慎。
那么,增长的亮点在哪儿呢?
在出口。
同样是1到7月,我们的商用车出口了将近58万辆,同比增长超过了百分之十!
这个增幅就非常可观了。
算下来,现在我们每生产销售四台商用车,就有一台是卖到国外去的。
这说明“中国制造”的卡车、客车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竞争力越来越强。
所以,一方面是国内市场需求有点疲软,压力不小;另一方面是出口市场高歌猛进,成了拉动整个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就是目前商用车行业一个非常真实的写照,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在这个“冰火两重天”的局面里,还有一个角色表现得特别抢眼,那就是新能源商用车。
这股绿色浪潮可以说是席卷了整个行业。
在国内,1到7月,新能源商用车卖了超过41万辆,同比猛增了百分之五十八,这个速度非常惊人。
现在,国内市场上每卖出100台商用车,就有超过22台是新能源的,这个比例叫作市场渗透率。
而在出口方面,新能源商用车的表现更是堪称“爆炸式”增长,出口了5万多台,同比增长了整整两倍!
行业内的专家非常乐观地预测,到今年年底,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场渗透率很可能突破百分之三十。
这个百分之三十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被看作是一个关键的“拐点”。
一旦越过这个点,就意味着新能源商用车不再是小众的补充品,而是真正开始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这将会彻底改变整个行业的生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看清楚了当前的成绩和挑战,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行业专家们提出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的王侠会长就提出,我们的商用车行业要想走得更远、更稳,就必须下定决心,迈过三道非常关键的门槛。
第一道坎,就是要下大力气整顿好我们自己的国内市场。
这里面有两个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
一个叫“地方保护”,说白了就是有些地方为了保护本地的汽车厂,会想方设法设置一些障碍,不让外地更先进、更物美价廉的车辆进来销售。
这种做法短期看是保护了本地企业,但长期看,它阻碍了公平竞争,让技术落后的企业淘汰不掉,让优秀的企业发展不起来,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国家制造业的水平和消费者的利益。
另一个问题就是“超载超限”的治理。
这个问题对行业的伤害非常大。
打个比方,一趟运输任务,规定只能拉30吨货,运费是1000块。
守规矩的司机就老老实实拉30吨。
但有些不守规矩的,偷偷拉了50吨,为了抢生意,他可能只要900块运费。
这样一来,守规矩的司机根本竞争不过,要么被迫也跟着超载,要么就只能关门歇业。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让那些更安全、更高效、更节油的先进车辆的优势无法体现,整个货运市场就会陷入低价、低质、高风险的恶性循环。
所以,必须打破地方壁垒,严打超载乱象,才能让市场环境真正干净起来。
第二道坎,是企业要改变竞争方式,不能再拼命“卷价格”,而是要转向“卷技术、卷质量”。
“内卷”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在商用车行业尤其激烈。
你降价五千,我就降价一万,甚至不惜亏本卖车,只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这种残酷的价格战,短期看好像让买家得了便宜,但从长远看,它是在给整个行业“放血”。
企业没有了合理的利润,哪来的钱投入研发?
哪来的钱去改进技术、提升质量?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的产品都差不多,技术停滞不前,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所以,行业必须坚持长期主义,把功夫下在实处,比如研发更省油的发动机、设计更舒适安全的驾驶室、应用更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
用真正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来创造价值,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道。
第三道坎,是我们的全球化战略需要升级。
现在我们的汽车出口势头很猛,但不能满足于简单地把产品卖出去。
最近,俄罗斯市场对我们的一些重卡产品采取了限制措施,这就给我们提了个醒。
这说明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能过度依赖某一个单一的海外市场,要做好风险防范。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卖产品”升级到“卖体系”,也就是实现“产业链出口”。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不仅要把车卖到国外去,还要在海外建立我们的生产基地、完善我们的售后服务网络、配套我们的金融服务方案。
简单说,就是要把中国的技术、中国的品牌、中国的管理模式整体输出,深度地融入到全球的汽车产业链中去,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稳定和健康的全球化发展路径,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这三道坎,既是挑战,更是我们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而即将到来的武汉商用车展,正是对这些思考的最好回应和展示。
这次展会的主题定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本身就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据了解,展会上新能源展车的数量将唱起绝对主角,电动、氢能、混合动力,甚至还有甲醇燃料的商用车都会集中亮相,连拖挂车都实现了电动化,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智能化将是另一个巨大的看点,未来的卡车将不再只是一个运输工具,更像一个智能的移动终端。
那些能够帮助司机减轻疲劳、自动规划最优路线、提前预警安全风险的智能化技术,将成为展会上的明星,因为它们真正解决了行业里最头疼的痛点。
同时,这次展会将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观众和采购团,这也说明,中国的商用车行业正在以一个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